來源:中證網
年關將至,從目前來看,2005年整個基金業再次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壓力在不斷加大。投資者對于基金業的質疑聲音也不斷增多,“喪失話語權”、“不作為”等等觀點不絕于耳。基金業到底如何體現專家理財的優勢呢?是什么原因導致基金業面臨困難呢?記者帶著這些疑惑,特意走訪了去年“狀元基金”的基金經理、湘財荷銀的投資總監劉青山先生。劉青山認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金正深深地陷入排名陷阱之中。
也曾赴過瓊林宴
劉青山坦言,目前基金投資的確走入了困境。在市場位于歷史低位、整體估值水平較低的大環境下,基金的投資視野依然難見明朗,用“進退維谷”來形容并不過分。記者細問原因時,他苦笑著說,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很多。其中頻繁的短期業績排名就值得商榷。
從劉青山的口中聽到這種話,不能不讓人吃驚。畢竟,2004年他管理的合豐成長基金在所有開放式基金中回報第一,并獲得業內多項大獎;今年以來,這只基金勢頭強勁,依然在三甲之列。應該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他都是排名的最大受益者。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青山表示,第三方機構推出的業績排名對基金業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它為投資人提供了獨立公允的衡量標桿,不但能區分良莠,而且可以促進優勝劣汰,推動基金業的發展。但是,目前國內的業績排名公布頻率高,考察期間短;甚至還出現了每天排名,就有些過度了。
基金目前正深陷排名的煎熬之中。因為短期排名極大的強化了基金的羊群行為,如果這種羊群行為的現象得不到扭轉,最終會傷害中國年輕的基金業,拖累中國基金業的發展。
劉青山指出,短期業績排名強化了基金經理的壓力,因而直接地影響了基金的投資行為。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普通的基金經理來說,最直接有效的競爭策略就是跟隨,緊跟同業的動向,包括股票倉位高低、個股的選擇等。只要是大家普遍看好的東西,買起來就會放心、果斷得多。反之,賣出的時候也是這樣,對于一些交叉持股的重倉股,“別人賣,我也賣”。如此,基金形成自我驗證的惡性循環。這種現象在一些業績優秀的大盤股的操作上都有典型的體現。
深層原因及后果
短線排名引發的種種問題還只是表象,根本原因還在于中國證券市場的制度缺陷和市場狹窄之痛。面對做空機制的缺失,基金經理只能空談套利避險,無法也沒有可能鎖定投資收益;優質股票的匱乏,直接確定了投資風格的趨同;而在當前不景氣的市道中,諸多優質大盤股無奈選擇了海外上市,國內的基金業反而享受不到這些公司的回報,更加劇了這種矛盾,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劉青山指出,無論是短線排名,還是市場缺陷,它們對基金業的負面影響在于,扼殺了基金業投資理念創新的微弱沖動。由于試錯風險巨大,因而壓縮了基金進行創新與改進的回旋余地。致使基金經理不敢也不愿在投資上進行大膽創新,真正的價值投資理念很難得到長期的貫徹和堅持,長期投資優秀股票所帶來的回報也很少能夠被基金業分享。
風物長宜放眼量
其實,證券投資基金作為公募基金,并不是不需要業績排名,而是在排名的時間周期上應適當延長,不可過短,給基金經理適當的回旋余地和相對寬松的環境。
從基金業最發達的美國來看,其主要基金評級公司有晨星(MorningStar)和標準普爾(S&P)。晨星數據在其網站上雖然是每日更新,但它公布的是今年以來、最近1個月、3個月、1年、3年、5年以及10年的業績排名,并無對最近一周的業績排名。
從晨星網站(MorningStar.com)上也可以看到,他的CategoryReturnList上面所有的基金都有三年以上的業績表現。晨星的“年度基金經理獎”也為每年評選一次,對當年度的基金業績進行分析、比較和評獎。
標準普爾S&P和商業周刊聯合評選的“基金管理卓越”獎也是每年評選,但要求被評對象至少要有5年的管理表現。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戰勝基準最重要
劉青山認為,在一個健康有效的市場中,基金投資的首要目標是打敗自己的比較基準。這一點在美國市場上表現得非常明顯。
根據標準普爾(S&P)最新發布的數據,最近5年當中,多數基金業績跑輸比較基準。其中,63.6%的大盤基金跑輸S&P500指數(一般公認的大盤基金業績比較基準);高達77.5%的中盤基金輸給了S&PMidCap400指數;高達75.1%的小盤基金跑輸S&PSmallCap600指數(數據來源:S&P,2005/10/14)。
由于國內證券市場有效程度較低,一般的基金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取超額收益,因而,大多數基金能夠戰勝自己的比較基準,基金之間競爭的焦點因而轉變為同類基金之間單純的業績甚至是排名競爭。
基金業的發展需要理性的內外生存環境,對于基金經理考核也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周期。隨著證券市場的逐步成熟,市場有效性必將大幅提高,相信我們國內的基金管理業一定會充分體現出專家理財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