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收藏市場的三大特殊性 不要好高騖遠 |
發布日期:2006-3-8 7:5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不少的收藏品市場開業時轟轟烈烈,但開業不久,經營效益并非想像得那樣順風順水,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應,有的甚至事與愿違、南轅北轍、每況愈下,這是什么緣由呢?筆者認為,收藏業特殊的業態對構建市場有重要的影響,那么收藏業的業態特殊在哪些方面呢? 特殊的商品屬性 收藏品雖也是商品,但并非像日常 生活中的開門七件事那樣每月每日都不能少,它是人們生活富裕達到一定程度時,伴隨而來的一種物質和精神兼而有之的追求。現在有的教科書上根據國外的經驗,把GDP達到3000美元定在收藏的起步階段,把GDP達到6000美元定在收藏全社會的普及階段,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謂"亂世藏黃金、盛世玩收藏"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收藏品特有的屬性。 收藏品較之于日常的生活必需品除了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共性外,還有著深厚的歷史和人文附加值,這種附加值決定了其不能成批大量的生產。而且與日常生活必需品截然相反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存世量的銳減,其價值就越高。 所以,由于收藏品有這樣特殊的商品屬性,它常常會突破原有的交易空間。如買家一旦發現有自己喜好的收藏品,總會不辭辛苦地去收購,如果收購不到,能夠過過眼,也是一種快樂的享受。反過來,收藏品市場則不過是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所以,外道人進入收藏品市場,看到門可羅雀的場景就會大惑不解。由于收藏品有這樣特殊的商品屬性,它所要構建的收藏品市場怎么會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場同日而語呢? 特殊的交易方式 一般商貿之間的交往,買家和賣家的角色是不可能隨意互換的。收藏品的是一種特殊的交易方式,買賣雙方卻隨時都可以倒置過來。 所以,精明的商販一面拋售、一面填充,賺取差價。常常還有這樣戲劇性的情形,撿到漏的人,還沒有從喜形于色中回過神來,旁人寧可出幾倍的高價也要將藏品買過來,而一旦買過來了,還說心甘情愿給撿漏的人賺錢。所以,收藏品這種自由交易方式的屬性,也決定了買賣之間銀貨兩清一走了之的關系,沒有像生活必需品那樣有質量保證,還有售后"三包"等,連《拍賣法》都難以對拍品真假做擔保,更何況像水無常勢的收藏品市場呢?這樣特殊的交易方式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場來說簡直是匪夷所思的。 特殊的買方群體 收藏品市場的買方群體有著特殊的屬性,其表現在:一是必須要有一定的閑錢;二是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三是要有強烈的興趣,三者之間缺一不可。也就是說,這樣的買家群體,你拉也拉不進來的,你想要把他們推出去也推不出的。 浙江省有一家大專院校,其校方領導5個院長有4個熱衷于收藏。一般收藏品市場周六上午是最鼎盛的時候,他們就盡量在周六的上午不安排會議,以便專心致志地去逛收藏品市場的地攤集市。用他們的話來講,如果這一天沒有逛過收藏品市場的地攤集市,總感到心猿意馬若有所失。這樣的買家群體有著很強的穩定性,如醉如癡的愛好驅使著他們風塵仆仆奔波于良莠難分、沙里淘金的收藏品市場中,我們不能偏執地認為其動力的源泉一定是投資理財的理念,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出售生活必需品的商場,只要把房屋造好,裝修得當,富麗堂皇,總會有人來光顧的。而收藏品市場則不同,由于其特殊的商品屬性、特殊的交易方式、特殊的買方群體,也就是說這些特殊的內涵決定了收藏品市場的構建,并不類同于生活必需品的商場。 總之,收藏品所形成的特殊內涵使得所構建的市場體現出一定的休閑性、養生性和超脫性。所以我們構建收藏品市場務必要注重收藏品所固有的特殊內涵所帶來的影響。千萬要遵循它內在的規律,不要好高騖遠、脫離實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