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的數量概念 |
發布日期:2006-3-27 7:5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 馬健 2006.03.24 ) 當收藏者在分析決定收藏品投資價值與市場價格的因素時,收藏品的存世量無疑是需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用存世量這一概念來分析收藏品的投資價值與市場價格是不科學的。從理論上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收藏品的存世量往往無法確切知道。在這里,有必要將收藏品的流通量、出世量和存世量這三個概念進行一番比較與區分。 所謂流通量,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某種收藏品在收藏晶市場上流通交易的數量。而出世量是指已經被人們發現的某種收藏品的數量。顯然,已經被人們發現的收藏品并不一定都會在收藏品市場上流通交易,因此,流通量不同于出世量。存世量則是指某種收藏品尚存于世的數量。存世量既包括已經為人們所知的收藏品數量,又包括尚未為人們所知,但確實存在于世,而且可能在將來為人們所知的收藏品數量。其實,當人們在使用存世量這個概念的時候,實際上指的是流通量或者出世量。 人們對存世量的感知主要是通過流通量間接反映的。但是,流通量對于出世量和存世量而言并沒有準確的代表性。原因很多,例如一些純粹的收藏者“秘不示人”的收藏品是很難為外人所知,亦難以進入收藏品市場進行流通交易;進行收藏品數量信息的搜尋實際上是需要成本的,而且這種成本還呈邊際遞增的趨勢,即為了搜尋新信息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將越來越多。 如果有一件收藏品是人所共知的“孤品”,但是,突然有一天,某位收藏者由于急需資金而在收藏品市場上出售與這件“孤品”的品質完全相同的另一件“孤品”,那么“孤品”還“孤”否?這是出世量向流通量的轉換。事實上,如果說想要知道某種收藏品的出世量不是一件易事的話,那么,想要知道其存世量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如果哪位收藏者在2000年上半年對“德化造”瓷器來了興趣,并且在對這類瓷器的品質和“存世量”(實際上是流通量或者出世量)進行周密調查、仔細研究之后,決定購買數件進行投資的話,那么,到了2000年下半年,他的計劃恐怕就要重新考慮了。因為2000年下半年出了一件震驚考古界和收藏界的大事。沉沒于南中國海的清代商船“泰興號”被打撈出水,而且在船上發現了保存完好的35萬件“德化造”瓷器。2000年11月發現者將這些瓷器在德國的斯圖亞特城進行拍賣。這無疑是存世量向出世量和流通量的轉換。35萬件這個巨大的數字讓我們很難再將流通量、出世量和存世量相混淆。 事實上,流通量、出世量和存世量三者是處于不斷地動態轉換之中。我們所能夠直接感受到的頂多是流通量。如果希望知道某種收藏品的出世量和存世量幾乎不可能,因為呈邊際遞增趨勢的收藏品數量信息搜尋成本高到了令我們幾乎無法支付。例如,北宋時期流通于四川地區的“交子”紙鈔在收藏品市場上的流通量為零。那么,其出世量是多少呢?中國人民銀行數十年前就向社會重金求之而一直未果,但是,“交子”的出世量就真的為零嗎?如果真的為零,其存世量又是多少呢?這些恐怕只有老天才知道。 雖然收藏者在分析收藏品的投資價值與市場價格時經常誤用存世量這個概念,但這并不意味著這種誤用就是合理的。本文寫作的緣起正是希望通過對收藏品流通量、出世量和存世量這三個概念的辨析,使收藏者在今后不再混淆和誤用這三個概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