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第一財經 > 理財 > 正文
         
        中國當代藝術火爆全球市場
        發布日期:2006-5-9 6:5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來源:上海證券報 書麟

          2006年3月,在紐約落槌的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會,創造了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的又一新高潮。此次拍賣會上,一半的買家來自美國,說明中國當代藝術熱潮已經突破亞洲和歐洲市場,進入北美。

          20世紀80年代末,希克等一些西方收藏家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他們出于各種目的購買中國藝術品。這些收藏者主要來自亞洲和歐洲,以收藏為主,極少有投資目的,那時可能也沒人想到這些藝術品的價格會在今天翻百倍。這些收藏和購買活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及其市場發展,但并沒有讓那些藝術品走進真正的國際藝術市場。2000年以后,隨著國內經濟高速發展,中國藝術市場開始萌動,國內外都出現了一批以投資為目的的購買者,并逐步推動價格上揚,造成藝術品市場一片火熱。另外,政策上的改變,也使更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走上國際舞臺,頻頻在各類展覽和博覽會上露面,吸引了一些西方買家的目光,并在亞洲和歐洲培養出一定數量的購買者。

          此番蘇富比在紐約舉辦的亞洲藝術專場拍賣會,是中國當代藝術在新市場的一次檢驗。紐約作為當今國際藝術市場中心,背后擁有強大而成熟的買家市場,是藝術品獲得國際市場認同的重要平臺。相比歐洲買家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熟悉程度,多數美國人對中國當代藝術相當陌生。雖然已有一些美國畫廊經營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但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接受程度,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檢驗。這次拍賣會的買家表現出較大熱情,作品的成交價格和成交率都大大超過預期。而且,這次上拍作品整體而言還不能代表那些藝術家的最高水平,較之他們在國內市場的作品質量和成交價格,顯示出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國際市場還蘊藏有更大市場潛力。

          中國藝術品市場熱潮在國際市場上并非一枝獨秀。2005年以來,藝術市場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日本和歐美市場復蘇的同時,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經濟發展帶動了藝術品市場熱潮,并擴展到全球范圍。西方買家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亞洲藝術,其中不僅有西方人對東方當代藝術領域的獵奇心理,更不乏商人看到新市場機會的激動。2005年,印度當代藝術作品已經在歐美市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高潮,不少印度當代繪畫超過20萬美金,梅赫塔等重量級人物的作品直逼200萬美元。本次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張曉剛為首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在紐約高價成交,無疑再次刺激了歐美藝術圈的亞洲藝術神經。

          值得注意的是,從整個藝術市場格局和資金量來看,中國藝術只是世界藝術市場的很小一部分。雖然很多人談到中國將成為最重要的藝術市場之一,西方人也對中國藝術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興趣。但基于文化背景的原因,西方人很難真正將中國藝術列入他們的主流。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藝術市場里的表現,只能說明他們在沉悶的西方藝術圈之外發現了一些新奇的東西。《華爾街日報》的藝術市場分析人佐奇克小姐曾指出,這種中國藝術熱正表明了中國藝術還處在所謂世界主流藝術的邊緣。即便如此,中國當代藝術品被市場迅速接受的事實,說明沒有人會忽視這股來自東方的熱潮。

            匿名發表·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上一篇:洞悉金市造頂兩大方式 下一篇:成功富豪們都在用的“成功咒語”

        相關新聞

         

        焦點圖片
        再也跌不起了!俄羅斯 美軍宣布“華盛頓”號
        最新資訊

        ·郵市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巴菲特何以成為真正的股神
        ·金幣總公司開展金幣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
        ·神牛送祥瑞 光芒耀河山
        ·黃金巨幅震蕩,金融風暴中顯神威
        ·首屆上海中國錢幣博覽會將在滬舉行
        ·預期鉑金長期價格將會走升 
        ·黃金石油泡沫即將到來
        ·長假期間金市或宜空倉   
        ·金價將受美救市計劃進程影響 

        經典美圖

        難得一見的 探秘人間天 4300年的英
        秀美迷人靚 極致美女林 美女自拍寫
        過癮!你能 孫菲菲最新 閉月羞花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2008 JiB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