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16日消息:記者近日收到了一家外資銀行的一個新理財產品的宣傳廣告,內容為:理財產品掛鉤港股,無論升跌,皆可獲利,15個月賺取高達15%的潛在收益。 “15個月15%的收益是否指年收益率?”為了搞清準確含義,記者以客戶的名義電話咨詢了這家銀行。這家銀行的工作人員解釋說,15%并非年收益率,而是累計收益率,如果換算成年收益率,應該是12%。 據 專家介紹,累計收益率是把多個收益段的收益“簡單相加”。比如,15個月15%的收益中,月收益率為1%,年收益率自然為12%。當記者詢問上述產品收益是否保底時,這家銀行的工作人員說:“沒承諾保底,只承諾保本。”但是她向記者強調說:“這個理財產品與5只香港股票掛鉤,無論這些股票升跌,客戶都可賺錢”。 業內人士認為,“累計收益”與“預期收益”的說法一樣具有迷惑性,讓人一頭霧水。相比之下,累計收益更具隱蔽性,更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如果用累計收益來推銷產品,容易讓產品看上去比我們平時習慣使用的年收益率更高,更具吸引力。 對此,專業人士提示,投資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其中條款,看清楚產品收益如何計算和有關分段計息、付息的方式,然后將其折合成年收益,這樣才能在相同的標準下對同類產品進行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