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第一財經 > 理財 > 正文
         
        銅鏡收藏開始升溫 銅鏡的另一面在哪里
        發布日期:2006-12-21 15:1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資料圖片

            2004年初,北京嘉德拍賣公司“頭啖例湯”,開啟了中國文物市場第一次銅鏡拍賣專場,143面銅鏡全部以高于預期的價格順利成交。同年8月21日,嘉德再將一批銅鏡推出,152件銅鏡成交額高達359萬元。此后嘉德每年要舉辦兩次青銅鏡拍賣專場,都取得不俗的成績。今年,上海正德拍賣公司繃不住了,從海內外征集了一批銅鏡,150余面銅鏡近80%成交,在收藏界引起嘩然。作為正德拍賣公司的藝術顧問、銅鏡收藏家黃洪彬對前不久一面從德國回流的西漢銅鏡以160萬元成交,他認為“這個價格是合理的,是對精品級銅鏡的公正評估,且有升值空間。”

            據一些收藏家的估算,普通的銅鏡價格在20年里翻了三四倍,精品級的銅鏡則一般要翻十余倍。“但是你知道嗎?”上海博物館一位退休專家對記者說,“大躍進的時候,我們經常到廢品回收站和煉鋼廠去撿寶,大塊的青銅殘件,是將一只完整的青銅鼎砸碎后送去煉鋼的,還有銅鏡、銅香爐、銅燭臺等,最多的是銅錢,數也數不清,我們從那里撿了至少300面從戰國到唐宋的銅鏡回來。”沈從文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書挽救不了古代銅鏡的命運。去年,上海博物館舉辦了一次館藏銅鏡精品展,其中就有數面劫后余生的精品。失而復得,令人唏噓。

            這次銅鏡展尚未閉幕,上海幾大文物市場上的銅鏡價格陡然上升好幾倍。

            不久,中福古玩城落成,黃洪彬在那里租了一個店鋪,專門經營銅鏡,他的意圖倒不是做買賣,而是姜太公釣魚,出高價收幾面銅鏡。但不到一年,他非但沒能收到像樣的銅鏡,自己收藏的一些普通品倒被人買走不少。現在他將鋪子退了,回到家里靜下心來搞研究,還進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辦的首屆(上海)考古系研究生班深造。收藏家以這種方法充電,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是“頭啖例湯”。

            對博局鏡的一次博弈

            上世紀80年代,黃洪彬涉足郵幣卡市場。生肖郵票中最具財富效應的猴票,他就買了好幾版,行情一起來拋出,輕輕松松挖得第一桶金。后來郵幣卡市場幾度沉浮,他都把握得相當好,完成了積累。到了90年代后期,不愁吃穿的他玩起了收藏,瓷器、玉器、佛像、錢幣,只要看到玲瓏可愛的就收幾件,但不成系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舊書店訪到一套八冊清代刻本《陶齋吉金錄》,里面有銅鏡的拓片和介紹,使黃洪彬有登臨泰山之感,為中國古代銅鏡的精美紋飾所嘆服。不久他到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尋訪舊器,那時的潘家園環境很差,塵土飛揚的露天場子里古玩攤少說也有幾百個,他在朋友的引薦下來到一個地攤,發現一面漆黑的銅鏡,品相完好,圖案清晰,紋飾精美。喜歡寫在他的臉上,江湖上的攤主看得分明,一開口索價8000元。這對于從未玩過銅鏡的黃洪彬來說,是有點意外的,不過他沒有太多的猶豫就買下了。回到上海趕快拿出有關書籍對照,發現居然是一面漢代的博局鏡。所謂博局,也稱博戲、陸博,是一種古老的棋戲,大約在春秋時就流行于民間,到了秦漢,連官府商賈也要玩,盛行一時。再請專家掌眼,也認為是難得的精品。“從此,我膽子就大了。”黃洪彬說。

            讓唐鏡露出千年真容

            目前發現最早的銅鏡是青海貴南縣尕馬臺遺址25號墓出土的一面七角星紋鏡,屬于齊家文化晚期。由此推斷,中國的銅鏡歷史至少有四千年了。按照文物界研究結論,中國銅鏡歷史可分為起始期(齊家文化與商周),流行期(春秋戰國),鼎盛(漢代),中衰(三國、晉、南北朝),繁榮(隋唐),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專家認為,銅鏡出土以山東、河南、陜西、安徽為最多,近20年來隨著大規模的公路網及城市建設,還有古墓盜掘,已經挖得差不多了,如今只剩下安徽亳州還有少量出土。

            十多年前,記者在東臺路、福佑路等幾個古玩市場上看到銹跡斑駁的銅鏡胡亂堆在地上,價格大都在幾十到幾百元左右,宋代的帶柄菱花鏡,扔一百元可以挑五六面。現在地攤上的銅鏡多是贗品,即使有一兩件真品出現,價格也令人咋舌。

            “是的,當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銅鏡的價值,許多朋友看到我收藏銅鏡,懷疑我走入了死胡同,有人甚至嘲笑我買了一堆廢銅爛鐵,但我認準的目標是不會輕易改變的,我認為給人美好享受的東西肯定是好東西。”黃洪彬說。

            起步的最初幾年里,他放下生意在甘肅、青海、陜西、河南等冷角落里跑,將那里的古玩市場一個個兜過來,在別人還沒醒過來之前買了不少好東西。

            有一次他去南京夫子廟淘寶,一個朋友告訴他,有一古董老板手里有一面銅鏡品相一流。他急忙趕去,但老板告訴他,前一天已經被一個北京人買走了。黃洪彬不甘心,連夜坐飛機趕到北京,輾轉找到這個收藏家,說了半天,再加價30%,終于從對方手里求到這面銅鏡。這面西漢古鏡直徑有22厘米,鏡背雕刻著十幾個舞蹈人物,構成一幅王宮禮樂圖,是研究西漢禮樂文化的寶貴資料。

            還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傳了一張照片到上海,是一枚腐蝕得相當嚴重的唐代銅鏡,背面幾乎看不清一絲紋飾了,但此鏡直徑有24厘米,是比較罕見的。他當即要求將實物送達,撫摸之際,黃洪彬在銹蝕的背部中看到露出的一小塊浮雕。但就憑這一角動物背部,黃洪彬就判定是頭模鏡。所謂頭模鏡,是指第一次澆鑄的銅鏡,模范始用,紋路清晰,價值超過二模三模。對方開價11萬元,黃洪彬的朋友都勸他不要買。但他斷定銹斑可以洗除,銹蝕的表面下或許會有精彩世界,最后一咬牙買下。回家后用自己調配的碳酸藥水洗了三天,腐蝕的背面逐漸清晰起來,懸著的心這才落下:原來是唐代典型的瑞獸海水葡萄鏡,畫面內容非常豐滿,雕刻極為精細,頭模鏡的神韻逼人而來。這一記他博贏了。

            就在前不久,黃洪彬所在的研究生班60名學員一起赴洛陽作野外考察,他抽空跑到洛陽古玩市場覓寶,在一攤位上發現一面半截銅鏡。一般情況下,收藏愛好者對殘件是不屑一顧的,但黃洪彬拿起來一看,愛不釋手,多年來對銅鏡的研究體會告訴他,這枚水銀長方形銅鏡叫“真子飛霜鏡”,鑄于唐代,而且也是頭模。以前他只在清朝有關書籍中看到這種銅鏡的記載,但一直沒有見到實物,在上海的收藏家寶藏中也沒有。再經仔細察看,黃洪彬發現鏡子斷面上銹跡與鏡面上的銹跡是一致的,那么很有可能在逝者埋葬時,就帶了半截銅鏡,作為夫妻日后相會于九泉的信物。于是黃洪彬當機立斷重金購藏。他沒看錯,這一習俗在沈從文的《銅鏡史話》中也有記載。“‘破鏡重圓’的希望或傳說,和死人復活的故事相同,至遲應當在魏晉之際發生。文獻上記載較早的,是舊傳東方朔著《神異經》,就有‘夫婦將別,各執半鏡為信相約’的故事。”沈從文還考出50年代某地出土晉墓中有瓦鏡兩片,拼合成一個整體的實例。

            銅鏡研究的中心應該在中國

            現在,起步不算太早的黃洪彬,銅鏡的收藏規模相當可觀,在上海即使不算首屈一指,也可算名列前茅吧。出于謹慎的原因,他不希望記者透露具體的數量,但據他介紹,最早的藏品出自商代和西周,精品集中在戰國和漢、唐幾個高峰期。他說:“夏文化遺址中至今沒有發現青銅鏡,現在一些大的博物館收藏的銅鏡最早也是商代和西周的。中國青銅鏡鑄造的鼎盛時期是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由于各諸侯國紛紛崛起,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諸侯國控制了礦山和技工,青銅鑄造業由此得以迅速發展,在打造冷兵器的同時,日用銅器也進入一個輝煌階段。到了漢唐,銅鏡出現最為燦爛的局面。”

            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銅鏡中,有最具代表性的漢代透光鏡(隋代《古鏡記》和宋代《夢溪筆談》里都有記載及關于制作方法的推測)、四靈鏡、鳥獸鏡等,也有引起專家極大興趣的博局鏡,但黃洪彬向記者出示的博局鏡,至少從器型和花紋上看,比前者館藏品要精美得多。黃洪彬曾分兩次從民間收到一副東漢龍虎對鏡,相當難得,一位日本收藏家得知后找上門來,愿意出60萬元購藏,被他一口回絕。“好東西不能流到海外去。”

            中國的銅鏡在日本收藏家眼里,絕對是稀世珍寶,玩了幾十年的收藏家,擁有數百枚的不算少,有些精品還是上世紀30年代流入日本的。有了實物資料,研究者也形成了一個圈子,出版的專著洋洋大觀,這些都讓黃洪彬頗不服氣。為了收藏與研究,黃洪彬將所有的積蓄都投在銅鏡上,除了尋訪各地古玩市場外還經常上拍賣會舉牌,只要是好東西,價錢貴一點他不怕。他的家人嘖有怨言,“看到好東西,兩只腳就像被釘子釘住了,于是不管家里有沒有錢,買下來再說。”有一次他看中一面唐代鳳鳥鴛鴦銅鏡,對方索價50萬,此時家中保險柜里一分錢也沒有了,最后只得向朋友求救,方得如愿。

            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黃洪彬進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深造,《中國古代青銅鏡》、《中國古代金銀器》、《田野考古技術》等都是必讀書。通過系統的學習,他對中國的歷史及美學思想了解更深了,對銅鏡的發展史也有了自己的認識。他對記者說:“我喜歡銅鏡本身固有鑄造藝術和紋飾藝術,喜歡深究銅鏡與歷史上顯赫人物的故事,甚至還喜歡上了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駱賓王等言及銅鏡的詩歌作品。銅鏡具體地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生動場景和禮樂變化,寄托了特定時期的人文理想。從一面銅鏡中,我們可以挖掘出豐富的文化信息。”

            為了讓更多的人欣賞銅鏡,黃洪彬還從上海博物館專家那里學會了拓印技術,將家藏的精品銅鏡打成拓片,分發給親朋好友玩賞。黃洪彬還有許多設想,比如在家藏的銅鏡中選取最精致的藏品照相及拓片,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編成一本書,與全世界的中國銅鏡收藏家交流。將自己的藏品辦一個銅鏡展覽會。“當然,最后這些精美的銅鏡,總是要回歸它應該去的地方,讓更多的民眾認識中國人使用鏡子的歷史與方法,認識一面鏡子背后的生活方式與美學理想。有人說,日本對中國銅鏡很有研究,是的,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但也要看到,中國收藏銅鏡的人不少,館藏精品也多,銅鏡研究的中心應該在中國。”

            收藏銅鏡,只是暫時擁有一種特殊的物質,就像破鏡重圓的成語,它很藝術化地表達了中國人對一種情感的追訴,那么,研究銅鏡的歷史與藝術,才算將另一半牢牢地把握在手了。(作者:沈嘉祿)

            匿名發表·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上一篇:虛擬產權式商鋪:充滿變數的投資誘惑 下一篇:激情撞不開成功的大門

        相關新聞

         

        焦點圖片
        再也跌不起了!俄羅斯 美軍宣布“華盛頓”號
        最新資訊

        ·9月27日磁卡行情報價(僅供參考)
        ·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問責郵政求活路
        ·驚天大黑幕 滄海一朵花 
        ·郵市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巴菲特何以成為真正的股神
        ·金幣總公司開展金幣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
        ·神牛送祥瑞 光芒耀河山
        ·黃金巨幅震蕩,金融風暴中顯神威
        ·首屆上海中國錢幣博覽會將在滬舉行
        ·預期鉑金長期價格將會走升 

        經典美圖

        難得一見的 探秘人間天 4300年的英
        秀美迷人靚 極致美女林 美女自拍寫
        過癮!你能 孫菲菲最新 閉月羞花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2008 JiB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