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產品熱銷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昨日,省銀監局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發出警示:“雖然個人理財產品是一項新業務,也給老百姓添加了投資渠道,但是,有收益就有風險,投資者仍要謹慎選擇!
銀行會誤導客戶
陳小姐曾于2003年在某銀行南京分行購買了與倫墩同業拆借市場掛鉤的六年期外幣理財產品,昨日,她告訴記者:“購買時,銀行根本沒有進行明確的風險提示,所以,我買了以后,美元連續加息,最終年收益率大大低于我的預期,害我損失不小!
“其實,在前兩年投資的市民中,像陳小姐這樣的投訴我們碰到了很多!笔°y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個人理財產品畢竟不是傳統的存款類業務,而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普遍不足,加上銀行在進行產品宣傳時也未進行明確的風險提示,所以造成市民的損失!
市場行情影響收益
雖然理財產品發行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有些投資者已在為自己的低收益抱怨。
李先生今年4月份在一家銀行購買一款與黃金價格掛鉤的產品,時間是6個月。李先生告訴記者:“我買的時候,大部分人對黃金價格前景都是持樂觀態度的。當時產品的設定是,如果2006年10月11日的每盎司黃金即期價格相對于2006年4月11日的每盎司黃金即期價格上漲幅度大于或等于60美元,那么,我就得到3.4%收益率!
可惜的是,雖然現在黃金仍呈現上漲行情,但李先生買的這款產品在黃金觀察期內并沒有漲。李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10月11日的黃金價格是每盎司578美元,而4月11日是每盎司600美元,也就是說,黃金沒漲反降。所以,我只能按合同獲得0.2%的低收益了!
瘋狂購買要“降溫”
其實,今年除了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在銀行代售的理財產品——基金也實現了瘋狂銷售。而金陵晚報與基金公司組織的團購,也紅火一時,有的普通投資者竟然出資近百萬元砸向基金。
據了解,今年熱賣的股票型基金收益至少在80%以上。一位銀行客戶經理向記者透露:“我自己都在6月份花了2萬元買基金,半個月收益就有6000元!
不過,銀行專家提醒投資者,購買任何產品前,都應當仔細了解,不要盲目跟風。以偏股型基金為例,富國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基金募集資金規模過大,而股市又來不及消化,凈值肯定要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