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句經典的投資名言可說是適用于幾乎所有的投資行為,投資基金自然也不能例外。盡管如此,但大多數投資者在進行基金投資時卻似乎經常是對“某一個籃子”表現出獨特的興趣。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很多投資者在購買基金時往往會問理財顧問或者專業人士:“我想買些基金,您能不能告訴我最近哪些基金的業績表現比較不錯?”然后,短期業績的高低就順理成章的成了投資者購買基金的一個最重要的參考依據,有時甚至是唯一的依據。這一點我們從個別基金短期內規模暴增的事實上就可略窺一二。
然而,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現象是,過高的凈值增長率往往是在承受較高的風險前提下實現的,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國際基金評級機構通常都會以“風險調整后收益”這一指標來評判一個基金的長期表現。
而國內基金凈值的數據也顯示,在市場上漲的過程中,那些以“精選、成長、積極”等冠名的偏股型基金,總是比那些以“穩健、平衡”等字眼冠名的基金表現得更好;然而在整個市場出現下跌的時候,情況則完全反過來,那些表現較為激進的基金的凈值總是會出現很大幅度的下跌。而通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又幾乎難以預料,無法避免。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幾乎沒有一個基金可以把一個很高的凈值增長率長期保持下去。即便是最優秀的基金經理,也總是會有感到茫然的時候。如此看來,要預測下一個季度或者下一年哪個基金會勝出,這種預測的風險性本身就是非常大的。
中銀基金管理公司市場總監曹陽對記者說:“對于投資者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3至4只風險收益程度不同、投資標的有所差異的基金做一個基金的投資組合,這樣可以使投資者在承擔同等風險的情況下盡量獲取更高的收益。”事實上,很多基金公司在進行產品設計時也往往是依照這種原則,使其產品線盡量合理健全。
據記者了解,中銀基金公司就于近期在業內首度推出“尋找中銀基金組合投資人”的活動,只要同時持有兩只以上公司旗下基金的投資者就可通過公司網站或電話報名參加,參與者可有機會參與“走進中銀基金,對話基金經理”的現場活動,以及更多的其他服務。曹陽對記者說:“該活動也是旨在向投資者宣傳組合投資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