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是一種好的生活習慣,就像飯前洗手、睡前洗腳一樣簡單。不洗手,病從口入;不理財,錢留不住
-特約記者/林蔭
盡管每天買基金的人都會在
銀行排成長龍,盡管股市指數不斷沖高,但還是有很多人不知理財為何物。在他們看來,無論哪一種投資品種都有著巨大的風險,只有把錢放在銀行存定期才是最穩健的辦法,沒有一點風險。
這樣的判斷恰恰遺漏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貨幣價值的確定。錢的價值不總是恒定的,一旦出現通貨膨脹,物價速度加快,錢就會變得不值錢。在2006年,物價,尤其是重要消費品的價格都處在一個上漲時期,房價上漲、汽油價上漲、糧油價格也上漲,貨幣的消費能力正在逐漸走弱。按照目前的利息把錢存在銀行,只能是穩健地賠,而只有投資到使貨幣增值更快的領域,才能有賺的可能。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出現的通貨膨脹很多人都還留有印象,但如果仔細研究那兩次通貨膨脹的過程,會發現同期居民的工資收入也是同步增加的,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非常有力。但目前中國出現的通貨膨脹跡象,則被很多經濟學家看作全球貨幣供應過剩的一部分,來自全世界的熱錢都想來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最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就表示,中國的央行始終處于警惕貨幣過多、警惕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上升過快的緊張氣氛中。在中國經濟已經越來越成為全球經濟鏈條上的一環時,中國政府管控資本的能力已經不再和以往那樣無往不勝。上世紀90年代為穩定金融市場推出的儲蓄保值業務就很難再實行,而房價的調控,一直以來就備受爭議,持幣觀望的成本一直在上升。
最近的理財產品,很多都在前調平衡這樣的字樣。在個人理財上,穩健賠錢的儲蓄只有和冒險賺錢的投資混搭,才能達到投資上的風險平衡。中國向來都是一個存款大國,個人存款的數目一直居高不下,這種對儲蓄的偏好甚至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標識。然而,如果仔細研究近50年中國人的理財史,就會發現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才有真正意義的理財品種出現。在此之前,與其說是中國人熱愛儲蓄,不如說是在儲蓄之外別無選擇。
儲蓄理財,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講,穩定固然是優勢,但易于打理才是問題的關鍵。儲蓄理財,幾乎可以不用任何知識儲備,也不用每天盯著各種數字心跳加速。而用基金、地產和股票理財自然比較辛苦,但明顯是多一分辛苦,就多一分收獲。
和歐美不同,中國建立資本市場的初期,市場經濟還沒有成熟,無論是股票、
期貨還是房地產市場都存在著種種問題。改革開放,國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個人理財又何嘗不是。股市長跌、基金黑幕、金價不穩、房價虛高,在近10年的財經熱點中,這些理財的負面消息不斷出現,刺傷了很多投資者的信心。但理財人不能忽略的大背景是中國經濟已經逐漸適應了全球化,并保持穩定增長。這種景象,像極了香港的上世紀80年代。就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幾乎所有的香港人都成了理財專家,把經濟賬算得門清。
在一個人民幣不斷升值、所有資本市場都表現良好的時代,不投資是真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