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參與爭霸的企業,要處理好以下七個方面的關系。處理好這七個關系,未必能稱霸;但是,不處理好這七個關系,一定不能稱霸,甚至還會衰落。
一、投機行為與投資行為的關系
不投機難以發家,不投資難以發展。
不投資,只投機,是賭徒;不投機,只投資,是農夫。但是,如要爭霸,要以投資為主。賭場上沒有永久的霸主。
把投機為主的行為轉變為投資為主的行為,是爭霸的第一戰略。
成功的案例:J。P。摩根,從建立“美英法國際聯合募購組織”到建立“鐵路摩根化”的“摩根信托委員會”,侵入鐵路實業。
失敗的案例:英國巴林銀行、日本大和銀行、中國萬國證券公司。
二、子孫滿堂與“計劃生育”的關系
(主攻一面與多角經營的關系)
企業的發展,常常表現為子公司的增加和項目的增加。一棵龐大的企業樹,是令人欣慰的。畫在公司手冊上,既好看,又驕傲。
這是子孫滿堂,一派興旺。但是,過分追求,也有問題。
中國目前的許多大公司都患了“生殖功能亢進癥”。
子孫滿堂,要錢要糧,拖垮了爹娘。
一是生育子公司不節制,二是生育子項目不節制。
違反了“敵分為十,我專為一”的孫子兵法,在勢均力敵的競爭中,容易被對手圍殲。
錯誤地多生一個“兒子”,可能毀掉整個企業家族。
例1。卡內基的朋友斯科特。
例2。J。P。摩根的對手杰伊。科克。科克失敗于過度投資,過度發展。推出1億美元鐵路債券,還要興建一座俾斯麥城。無力消化,倒閉。
誘使對手過度投資,是讓對手自己搞垮自己的一招。
產生此癥的原因:圈地運動,圈國有資產之地。沒有想到國有資產是資產,也是包袱。
成功的案例:可口可樂公司等外國大公司。萬通公司。
失敗的案例:中國四通公司。艾克森公司,投資許多新公司,都有去無回,包括新潮的電腦公司(《我看英特爾》,P。89)
在現代競爭中,對手宛如拳擊臺上的兩個拳擊手,勢均力敵,分散投資,就等于分散精力,很容易被對手擊倒。
三、經營戰略與戰略經營的關系
戰略經營,就是實力經營。實力有給人看的,有給自己用的。經營給人看的實力,是取外勢。經營自己用的實力,是取內勢。
經營戰略,主要是項目經營。所有的公司不可沒有經營戰略,爭霸的公司不可沒有戰略經營。
戰略經營包括經營戰略,因為實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人員、產品或項目、利潤。
戰略經營在蓄勢,內勢和外勢。蓄了勢,企業才有氣。勢養氣。士氣高昂,是勢使然。
成功案例1:建設部成都浦發公司,戰略經營。戰略經營的目的,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最會下蛋的母雞”,這樣,“飼料商”(對實業企業,是銀行;對證券公司和機構投資者,是委托人)就會主動上門。所有的飼料商都愛會下蛋的母雞。
方法:首先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從才能到名望,從學歷到外貌。
成功案例2:雅科卡的克萊斯勒公司。先抓班子,塑造一只母雞;有了能下蛋的母雞,找食(資金)就容易,雅科卡找的是政府。獲得了貸款保證。
下的第一個蛋:K型汽車。(P。300)
四、低點切入與高潮切入的關系
有一個規律:企業起步的最好時機是繁榮和景氣;
企業爭霸的最好時機是蕭條和不景氣。
亂世出英雄,蕭條出霸主。
不景氣是劣質企業的清道夫,是壓迫所有驢子的重載。壓斷它們,只需要一根稻草。
成功案例:呂不韋、諸葛亮、J。P。摩根(鐵路)、成都浦發。
失敗案例:北海市的房地產業。棉麻大戰、蠶繭大戰、茶葉大戰等等各種大戰。全敗俱傷。
五、捷足先登與跟進策略的關系
捷足先登,可以獲得超額利潤,也可能蒙受超額風險。比較穩妥的戰略是跟進戰略。
捷足先登成功案例:英特爾公司,1970年,代號3101的雙極型存儲器;1101的第1顆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存儲器,宣告磁芯存儲器死亡,以低價位掠奪市場。
捷足先登失敗案例:艾克森集團的ZILOG公司,邏輯電路,想創造全新的微處理器架構,創造新的市場標準。結果完全失敗了。副總裁虞有澄評論說:“在高科技產業領域,想害一個人,就讓他去創造市場新標準。”
我的一個朋友對此感觸很深,他是自己害了自己。他讓朋友投資100多萬元,想創造一個超大型漢字字庫系統,結果血本無歸。
跟進策略成功案例:
1、洛克菲勒對石油的投資。
2、IBM公司廢除必須采用內部技術禁令,采用英特爾微處理器和微軟公司軟件。刮起個人電腦狂飆。
六、加法戰略與減法戰略的關系
企業爭霸要會用加減法。
就對外爭霸而言,加法用外勢,減法用內線。
外勢案例:斯坦福興建太平洋鐵路。
內線案例:洛克菲勒巧用伏兵亞吉波多。
就內外結合而言,對外要發展,對內要消腫,這叫自減才能自加。不減肥當不了運動健將。
消腫減肥案例:
1、雅科卡的克萊斯勒公司1979年底1次辭退8500名領薪人員,1980年4月辭退7000名白領人員。每年費用減少5億美元。(《自傳》,P。221)
2、四通公司目前也在大量裁員。
對外要爭霸,對內要凝聚,這叫內加才能外減。
內聚案例:松下公司,“企業即家族”。
七、動與靜的關系
霸主風范是:靜如佛陀出世,動如閃電霹靂。
形勢不利,時機不到或局勢不明,要靜。
靜的成功案例:
J。P。摩根的兩次靜功:
1、1873年經濟恐慌,蜇伏5年,靜觀待變,終于等到海斯總統政府發行5000萬美元國債的大好時機,一舉成為全美經濟的指揮塔。
2、1893年的“白銀恐慌”中,30家以上的鐵路公司倒閉,摩根不露聲色,總統密使前來求教,也只是應付,他認為時機不到,讓克利夫蘭總統多急一會。不久,摩根化體制誕生,“債權人信托委員會”,兼并鐵路,使摩根財團成為最大的鐵路大王。
中國的案例:
成功的案例:馮侖的北京萬通公司,無土地證募集股東。
失敗的案例:沈太福的長城機電公司,民間募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