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抓住一次賺錢機會或許并不算什么;令人驚訝的是,每次賺錢機會悄無聲息來臨時,她都能緊緊抓牢。很難想象一個人的理財手段居然可以如此豐富:從認購證、職工股、到房產投資……都留下了她成功的足跡。
林燕(化名)有著一系列神奇的故事,記者之前也略有耳聞,但第一次見到林燕時,還是被她的真誠、隨和的為人所吸引。“投資方面的大道理我說不上來,我兒子說我就像農民耕地一樣,雖然致富之路頗為漫長,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覺得滿有道理的。”
從認購證到職工股
林燕投資方面的啟蒙意識,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認購證開始。在朋友的指點下,她老公一口氣買了6張認購證,“那時,錢真是少啊,認購證中簽后買股票時,家里幾乎傾其所有。最后手頭實在沒錢了,只好將一張已中新股的認購證轉讓給單位同事”。林燕邊回憶邊感慨。雖然“第一桶金”來得多少有些僥幸,其中的一些具體細節,如今回想起來也已記憶模糊,但林燕夫婦由此卻萌發了投資意識,并且對“炒新”情有獨鐘。
認購證過后,林燕并沒有繼續參與股市,當時夫婦倆的工作都很忙,炒股要天天盯著看盤,她沒時間。不過,投資意識一旦埋入心田,猶如種子如土,生根發芽只是時間問題。1995年秋夏季節,一次茶余飯后,以前曾推介過認購證的那幫朋友,又向夫妻倆講起了職工股。“職工股可是一座金礦啊”。朋友們講述了他們輾轉大江南北,收購各地未上市職工股的經歷,“這些股票一旦上市,賺個幾倍、十幾倍的,應該沒有問題!”林燕的那幫朋友們這樣判斷。
夫妻倆再度怦然心動。當然,職工股的風險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將來股票不能順利上市,那么便無異于花錢買了幾張廢紙。不過,之前好歹有過認購證的經歷,夫妻倆很快作出決定,先后拿出2萬元,委托朋友買了蘭州民百與華聯商城(現更名為“渤海物流”)的職工股,折算下來,成本價每股1元左右。事后,夫妻倆還專程實地考察,看到兩家商業企業在當地商圈中的確舉足輕重,便放心了。林燕說,當時蘭州民百、華聯商城的上市方案都已送交到省級政府那里,后來省級上市候選企業都陸續得到上市的機會;而很多所謂的市級、地級的“熱門”企業,卻因種種原因無法上市,許多投資者的資金付諸東流。
2000年10月30日,林燕迎來了這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華聯商城的內部職工股當日上市流通,原本付出1萬元成本買入的職工股,拋掉時獲利達10多萬元。那一夜,林燕興奮得徹夜未眠。突如其來的財富,讓林燕對“投資”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