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北京了望公司獲悉,該公司聯合10大機構編寫的《07年中國金融理財產品投資人調查報告》已經出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全程參與了該調查。
高學歷者“不屑”理財 工薪階層成投資主力 根據調查,中國金融理財產品投資人呈現如下特點:
第一,女多男少。根據調查,女性在理財積極性上走在了男性前面。調查樣本中,除去未透露性別的外,男性投資人占45.3%,女性投資人49.4%,女性投資者略占優勢。
第二,年齡分布上,30歲以上者占八成,“兩極”現象出現———“80后”投資者迅速增多,60歲以上老年投資者也超一成。數據顯示,30歲以上的投資者占到八成以上。同時,作為投資的“新興力量”,30歲以下的群體占到了16.6%,投資者中也出現了“80后”現象(80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人),甚至有部分“90后”的未成年人也參與投資理財。
第三,在受教育程度上,出現了高學歷人群“不注重投資理財”的奇特現象。在2217位被調查者中,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群不足100人,占2%左右;而“高中及以下”相對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占投資者比例近三成,其投資熱情大大高于高學歷人群;投資者的“中流砥柱”則為大學本科、專科學歷者,占近七成。
第四,“外行”占八成,進入“全民投資、全民理財”。調查數據顯示,85%以上的投資人所從事的行業與金融業無關,真正在相關行業工作的投資人只有14.5%。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專家指出:“這意味著我國已經進入全民理財時代。”
第五,從被調查的投資者地域分布看,投資理財已經不再是“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專利,中部、西部、北部等地區也出現大量投資人。此次調查中,北京投資者以13.5%的占比居全國各城市第二,安徽省成為投資者人數最多省份,其他依次是廣東、重慶、上海、山西、河南。
第六,投資者家庭年度可支配收入普遍集中在10萬以內,工薪階層成投資主力軍。家庭年度可支配收入在5萬以下和5-10萬的人數均占三成以上(分別是31.6%和39.4%),10萬到20萬的占18.3%。專家分析,這意味著金融理財產品已經廣泛的深入到社會基層,吸收了更多的工薪階層的投資人。
理財目的首選“保值增值” 至于投資的目的,54%的人首選“資產的保值增值”,而為了將來“養老”的占了24%,有一成人主要考慮“子女教育”而投資。此外醫療、買車、購房也是投資目的的榜上理由。
投資人在打理金融理財產品時,是偏向“請專業人士代勞”,還是愿意“親自上陣”呢?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人傾向于自己親自打理。調查中,選擇由自己打理的投資人占總數的57.1%;選擇
銀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代為打理的占到29.8%;此外,選擇投資顧問公司的也占到了11%。
同時,在做“投資決策”上,投資人選擇“自己做決定如何投資”的占73%;“親情決策”也占據近二成以上的比例,17%的人愿意聽配偶及子女的意見;僅有不到一成人(8%)愿意以專業人士的推薦為“決策依據”。
對此,金融研究所專家呼吁,親自上陣、偏向自我決策,說明投資人需要專業化,也更需要金融機構花大力氣進行投資人教育,讓更多的投資人能夠理性投資。
此外,在對目前理財產品的滿意度調查上,超八成的投資者表示滿意,但其中近六成人表示希望可以有一個完全獨立的非金融機構———即“第三方”理財顧問機構,為其量身定做各種理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