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滿大街的小孩哼唱周杰倫那吐字不清的《雙截棍》的時候,很多70年代人對音樂的理解,卻更多停留在譚詠麟、蔡琴等老牌歌星的旋律之中。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流行文化和偶像。
同樣,不同年代的人接受的財商教育不盡相同,他們對金錢的看法、理財觀念、保障意識等也大相徑庭。換言之,他們的“財齡”(財富年齡)不同。
對理財師來說,了解不同年齡段客戶之間的理財差異,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便于找到共同語言,也便于“對癥下藥”)。
這里,我們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之間,按不同的出生年代為區分標準,對中國人的財商狀況進行了一次隨機的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635份。希望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比較,描摹出某一年代出生的人的理財特征。
——生于1960’s 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經歷了中國社會改革開放和經濟逐步繁榮的全過程。一方面,計劃經濟時代的物質生活匱乏和精神追求的至高無上,給他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因此在理財觀念和行為方面,受文化傳統的影響較深,多注重儲蓄和節儉。另一方面,他們又是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見證者,逐步接受到很多的新鮮事物,雖然整體上趨于穩健,但依然有不少人在嘗試多種不同的投資方式。
根據調查結果,在162名60年代出生的受訪者當中,贊同“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占80.6%;認為“錢是萬惡之源”的占7.9%;堅持“人為財亡”的占8.3%。
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數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進行過規劃或咨詢。53.4%的人表示“沒有,以后也不會考慮”,12.8%的人表示“沒有,但以后有可能考慮”。從近5年的薪水變動看,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數薪水在上升,但也有一部分薪水持平,甚而在下降。這表明,60年代出生的人已經在職場上積累了很多資歷,部分人在職場上已實現突破,獲得了薪水的大幅提升;另一些則因體力與知識結構開始走下坡路,薪水持平甚至下降。
60年代出生的受訪者中,近80%的人有過不同的投資經歷。在不同的投資領域中,人數最多的是股票和實業投資,分別為32.9%和20.1%。受訪者普遍不愿為高收益而承擔高風險,部分人認為能夠承受一定的風險,還有一些人則是對風險極度厭惡。
該年齡段的人普遍遵循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的原則。在受訪者中,很少有超前消費的行為,刷卡透支更是為他們所難以接受。究其原因,6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還是享受福利分房的優惠,貸款買房的少,大多沒有還貸壓力。而且很多人買車也是一次性付款。所以,沒有大額貸款需要每月償還。這使得60年代出生的人對貸款與透支消費普遍難以接受。
在儲蓄上,該年齡段的人很多堅持適度儲蓄,也有一小部分人的儲蓄率很高(占12.7%)。這可以說跟他們小時候的家庭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等密不可分。
另外,6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缺少保障意識,尤其是很多人沒有考慮過金融
保險。在受訪者當中,40.2%的人認為“最大的保障就是多掙錢”,更有33.1%的人堅守著傳統的自然保障觀念,認為“聽天由命、養兒防老”。
——生于1970’s 這一代人出生在一個講“理想”的年代,卻不得不生活在一個重視現實的社會里。他們和60年代的人相比,雖然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好處,有零錢花、有學上,但尷尬的是: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國家卻不包分配了,只好拿簡歷四處打工謀生。所以,造就了他們對待金錢的雙重標準: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從對待金錢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他們是危機感很重的一代,事實上也是如此。
在289名70年代出生的受訪者當中,多數贊同“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觀點,具體比例是70.3%。有18.0%的人不愿透露自己對錢的看法。從不同性別看,對錢的認識的差異性不大。
70年代出生的人,多數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過規劃,但也有一部分人雖然沒有做過職業規劃,但已經意識到了這方面的重要性。從最近5年的薪水變動看,85.2%的受訪者薪水都有所增長;其中,男性薪水的平均增幅超過女性。這主要說明,這一年齡段的人多數已度過了職場新鮮人的階段,通過一定的積累,逐漸進入第一個職位上升期。
70年代出生的受訪者中,63.1%的人進行過投資。我們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受訪者中,很多人十分注重自我發展方面的投資,占到69.8%。這個年代的人投入大量的錢去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找一份“錢途”不錯的工作。另外,他們熱中于投資教育的原因跟他們從小受到的“知識就是財富”此類教育不無關系。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些人中間很少有人購買股票、基金、房產等投資產品。
從風險偏好看,近90%的人表示對風險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同性別對風險承受能力的影響不大。
該年齡段的受訪者中,80.9%的人選擇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非常節儉和特別超前消費的人并不多。選擇“適度儲蓄”的和選擇“存不存錢無所謂”的差不多各占五成。
在保障意識方面,61.3%的人選擇買保險,33.4%的人則是把多掙錢作為最好的保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