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理財規劃師建議意外險占總保額的50% 理財周報記者 黃婷/文
2006年我國保險密度431.3元,北京地區保險密度2638.9元。在中產階層相對集中的大型城市,保險密度相對高一些,但是比照世界的平均水平來說,還有很大差距。保險密度是指按照一個國家的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保費收入,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保險的普及程度和保險業的發展水平。保險密度是與大眾切身相關的一個數據指標。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擁有100萬以上可支配資產的中產家庭數量將達到3000萬。龐大的潛在消費群體無疑是讓整個保險業雀躍的。但平安人壽廣東分公司的蔡歡歌經理卻透露說:“目前平安人壽的客戶中,年收入達到6萬元以上的還不到1/4。”這個數據暴露了中產家庭在投保上的缺失。
蔡歡歌說,中國中產家庭的消費觀念還比較落后,生活富裕了大多會買房買車,卻不愿意在保險上花錢。有一些在企業中擔任管理中層的女性,每年用不少于5000塊的錢購買
化妝品,但卻不愿花1萬元為自己購買一份重疾險。
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巨大落差是否意味著中國的中產家庭保險意識的不足?中產家庭應該如何制定保險理財規劃
要買多少保險才夠
保險的一個重要功用就是保障。購買保險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自己的收入、需求乃至人生不同階段等各方面的情況作出理性的計算。
平安人壽的蔡歡歌經理說:“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購買保險,不要一次性下重本。有的客戶一次性花很多錢買了保險,但是第二年卻交不起保費,甚至有的負擔太重導致要退保,這對客戶來講是非常不理性也不劃算的。另外,在自己經濟許可的范圍內購買保險,也能避免不良代理人帶來的道德風險。”
要達到比較好的保障目的,究竟應該購買多少保險,在保險業內,關于收入跟保險購買主要有兩種計算方法。
第一種算法是,中產家庭通常可以將家庭年收入的10%~20%用于購買保險,以年收入30萬的家庭為例,要達到保障的目的,每年支付的保費應該在3萬~6萬之間,而這筆支出也在家庭經濟的承擔能力之內。
第二種算法是,家庭所購買的保險的保障額度應該是年收入的10倍。也就是說,年收入30萬的家庭,購買的保險的保障額度應該是300萬。計算的依據是,當家庭主要經濟支柱出現意外,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中斷的時候,所得到的保額還能維持家庭10年的同等生活水平。
廣東省理財規劃師職業技能鑒定專家組副組長張友凱教授說,這兩種計算方式都是保險公司自己對客戶投保空間的一個計算方法。作為理財規劃師,從家庭的角度出發,對于究竟要購買多少保險,還有另外一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獨立理財規劃師在對家庭進行保險理財規劃時,對于家庭應該購買多少保險,測算的主要原則是保險額度=必備項-已備項。必備項就是指按照當下的生活水平,整個家庭從現在開始到家庭支柱型人物生命結束期間,必須花多少錢,包括生活開支、孩子的教育費用、養老費用等等。已備項就是指家庭現有的一些存款、固定資產等等。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用必須花掉的錢減去已有的錢,所得到的這個數字,就是一旦家庭主要經濟支柱出現意外或者家庭失去原有的經濟來源之后,需要通過保險獲得保障以維持正常的家庭經濟狀況的金額。
張教授說,這種計算保額的原則性思路適合所有的家庭,并且能夠根據不同家庭的不同的必備項和已備項作出更合適的測算。
要買哪些保險
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風險有很多種,如何針對不同的風險選擇不同的險種?究竟哪些險種是必不可少的?哪些險種是中產家庭最需要的?
高級理財規劃師肖豐對理財周報的記者說:“在險種的選擇上,家庭也應該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以及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險種。”肖豐提出了一個險種“五分法”的概念,將家庭主要需求的險種按照重要程度、根據經濟實力分成五個層次,這種分層次的方法有點類似于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第一層次,意外傷害險。
意外傷害險是指被保險人由于意外原因造成身體傷害或導致殘廢、 死亡時, 保險人按照約定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人身保險合同。相對于其它險種而言,意外傷害險的保費最便宜,保額又比較大,是一個最基礎的險種。
平安人壽的蔡歡歌說:“由于意外險的保費較低,中產家庭在購買意外險的比例應該占全部保費的20%以上。”
而高級理財規劃師肖豐則建議中產家庭購買意外傷害險的比例應該達到總保額的50%。肖豐說:“特別是中產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一定要購買足夠多的意外險。因為意外事故是最不測的,一旦發生意外,家庭一下子就喪失了經濟來源,如果沒有足夠的保障,整個家庭的經濟就會遭受顛覆。”
購買意外險的渠道很多,既可以到保險公司購買專門的意外險,也可以參加公司團險,另外,出外旅行、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都可以購買到意外險。
在購買意外險險的同時,保險公司都會推薦客戶附加一個意外傷害醫療險。這樣一來,即使在意外中受傷,也能得到一定的賠付。
第二層次,醫療險、重大疾病險。
醫療險是指提供病人為治病而發生的各種費用的保障,對這些費用的賠償多采用實報實銷的原則,或以就診的次數為單位給付被保人一定的補貼。一般分為住院費用型和住院津貼型。
重大疾病保險是為保障某些重大疾病給病人帶來的災難性的費用支付的風險,重大疾病保險的賠付通常以給付方式,即被保人一經確診罹患該合同所定義的重大疾病之一,立即一次性支付保險金額,以緩解重大疾病所產生的巨額醫療費用給病人及其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
“醫療、重大疾病險也是人人都需要的基本保障,所占總保額的比例應該達到20%。”
蔡歡歌說,中產家庭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醫療險的搭配。如果家庭中有成員是
公務員,住院費用全部能報銷的話,就可以將用于購買住院費用型的保費加到住院津貼型的醫療險上。
理財周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幾乎所有的理財規劃師和保險公司都認為重疾險是除了意外險之外,中產家庭最需要、最應該購買的險種。
重大疾病在如今已經成為見怪不怪的疾病了,一旦中產家庭的成員得了重大疾病,如果沒有購買重疾險或者購買的額度不夠,恐怕整個家庭的經濟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傾家蕩產也不足為奇。
第三層次,儲蓄分紅型保險。
儲蓄分紅型保險是指保戶不僅可以享受一般的保險保障功能,還可以定期獲得保險公司對保險資金運作后所得利潤的分紅。具備“保障、投資、儲蓄”三位一體的功能:不僅具有一般保險的保障功能,還保證每年有與銀行利率相近的保底收益,此外還可參與保險公司的年度分紅。
當理財周報記者問為什么儲蓄分紅型保險排在養老年金險的上一個層次時,肖豐回答說:“養老年金險的費率比起儲蓄分紅型保險要高,而且養老險要在幾十年后才能拿到錢,兩者相權,儲蓄分紅型保險其實更實惠。”
也是由于這個原因,保險公司一般把儲蓄分紅型的保險跟壽險、養老保險和教育型險種相結合,在保障的同時,可以分紅獲利。
中產家庭可以拿出總保額的10%~20%用于購買儲蓄分紅型保險。
第四層次,養老年金險。
養老年金保險是一種年金形式的保險,即從年輕時開始定期繳納保險費,從約定年齡開始持續、定期領取養老金的人壽保險。
中產階層很多都是企業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在退休之后,如果僅僅依靠社保,巨大的經濟落差將使原來的中產生活水平大縮水。出于這個原因,養老年金險成為了許多白領的首選。
張友凱教授說,并不是每一個中產家庭都要購買養老險,對于一些退休后有很優厚的退休金的中產階層來說,用于購買養老險的錢還不如拿去做其它投資。
肖豐建議用于購買養老年金險的比例可以占總保額的10%~20%。
第五層次,投資型保險。
投資型保險是國內保險市場近年來出現的新險種,它兼具保險保障與投資理財雙重功能。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投資型險種有投資連結保險、分紅型壽險、萬能壽險及投資型家庭財產險等。
肖豐說,投資型保險并不適合每個人,需要在家庭收入狀況非常良好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此類保險。這種保險比較適合那些富裕的、平時又沒時間自己操盤的中產階級。購買比例可達到總保額的5%~10%。
而張友凱教授則說,作為第三方理財規劃師,一般不建議客戶購買投資型保險,委托保險公司的投資畢竟屬于“二手投資”,手續費高不說,投資手段、渠道也遠遠不如專業的投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