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如同制衣,成功與否關鍵看是否量體裁衣。
在投資理財過程中,對購房者的影響,主要在于面臨加息通道,六次疊加效應,帶給人們的心理負擔。因此,有不少人紛紛選擇固定利率貸款方式,采用在貸款期限內保持一成不變的貸款利率的方式。避免借款人在加息過程中遭受損失。事實上,需要提醒貸款人,這種方式也存在風險隱患。在目前這個階段合適,并不意味著長遠來看合適。借款人要充分考慮我國該輪加息的周期,鎖定的期限不宜過長,否則屆時也可能付出更高的成本。據了解,目前有幾家銀行已經推出期限組合和金額組合固定利率貸款產品,突破了固定利率產品期限較短的難題,期限組合可以選擇“固定+浮動”,期限最長可到30年,前20年可選固定利率,后10年選擇浮動利率;金額組合則是指一部分貸款本金執行固定利率,其余貸款本金執行浮動利率,其靈活多變的產品設計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對于那些進入養老階段,無債務負擔的保守型家庭,過去理財的資金結構,國債、定期存款和銀行保險類產品比重較大。這類產品的共同特點是:期限長,流動性差,利率相對固定。國債和銀行定期存款自不必多言,一經存入,利率固定不變,不隨市場利率增加而增加,如果提前支取,就不能享受原來約定的利率,國債的提前支取還需支付1‰的手續費。銀保類產品以近來市場上常見的萬能險為例,主要投資于大額存款、央行票據、中短期國債等領域,有固定的最低保障收益率,且隨市場利率調整而相應變化。雖然從表面看來,似乎規避了加息風險,然而,從其投資領域來看,也屬于穩定而靈活性差的領域,盡管作為機構投資者,保險公司持有大量票據和資金,可以隨時調整投資結構,避免利率調整的風險,但加息還是會使其原本持有的債券等票據貶值,造成其實際收益降低,而其所謂收益率隨市場利率調整而調整,也需要經過一個調整期。況且,這類產品一般期限較長,如在短期之內退保,需要負擔高額的手續費。
對風險偏好型投資者而言,常常人們會選擇股票和基金作為其投資組合的主要部分,以獲得高于銀行存款利率的風險溢價收益。加息之后,風險溢價部分相應減少,換句話說,也就是投資者獲得與原來相同的收益,面臨的風險更高,收益與銀行存款的利率更接近了,且超過銀行存款利率的難度更大了。同時,由于銀行存款收益提高,還可能造成部分風險規避型投資者的資金從股市回流銀行,引起股價下跌。因此,需要投資者根據個人或家庭所能承受的風險選擇適合自身的理財產品。
來源:青年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