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理財習慣:能保住本錢就是賺錢 |
發布日期:2007-9-23 9:59: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富人理財:負債也是一種資產 投資原則一:絕對不能把本錢丟了 投資原則二:一定要堅守投資原則一 徐泰洙(36歲)是韓國某消費信貸公司的總裁,掌管著數百億韓元的流動。 消費信貸事業聽起來有點玄,說白了就是"放高利貸的"。徐泰洙從小就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運動員潛質,也迷戀花花綠綠的雜志,不過要提起讀書,他頓時沒了興趣。 他說:"我真的對讀書不感興趣,當時父親還經營著一家園林公司。他也知道以我這成績想進大學算是沒指望了,于是就給某私立大學栽樹,讓我進了那家私立大學體育系讀書,說白了就是花錢走后門讓我進了大學。但是,在進大學校門的前一天,父親的話也給了我當頭一棒,他說到大學畢業之前我要把他走后門用的錢全部還給他。" 徐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激發兒子去學習謀生的手段,既然兒子不能靠讀書掙碗飯吃,那就只能另辟蹊徑,父親這樣做也是為了兒子的未來著想。事實證明,徐先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徐父的嚴格教導。 徐先生說:"沒辦法,我只有邊讀書邊掙錢才行。正當我尋思賺錢的路子時,剛好有朋友出了急事,請求我借錢給他,于是我將攢到高中時的所有錢都借給了他,并要他以后連本帶利一起還。雖然朋友一個勁兒地說朋友之間還談什么利息不利息的,但我歷來信奉親兄弟,明算賬,就這樣我獲得了平生第一筆貸款利息。" 光憑交情就借錢給別人,有時候別說利息,就連本錢都會雞飛蛋打。幾次教訓之后,徐先生再借錢給別人的時候,就要求他人留下抵押物品,那時候,大部分的"客戶"都是他的同學,抵押物品都是些厚厚的專業書籍和教科書。他們實在還不了錢的時候,徐先生就將這些書賣到舊書店去,好歹能收回一些本錢。 "我在放貸、從中抽取利息的過程中,明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保住本錢比如何收回利息更重要,抵押物品不能成為我保住本錢的保證。" 徐先生正式進軍消費信貸行業,是從軍隊退役之后復學之前拿著"工作假期簽證"(在國外一邊工作一邊積累國外生活經驗)滯留日本的時候。當時日本消費信貸公司的廣告充斥著日本的電視,ACOM、PROMISE等知名消費信貸公司的自動交易店鋪在日本地鐵站附近隨處可見。現在日本消費信貸公司的自動交易店鋪數與韓國的便利店數量相當。 走在日本街頭,徐先生在想什么呢?他想:"總有一天,韓國公民對于消費信貸企業的否定性認識會有所改變,消費信貸產業一定會成為朝陽產業。" 徐先生于是下定決心對消費信貸產業的發源地--日本的消費信貸產業進行一番翔實的探究,并決定在日本小試牛刀。 他首先將眼光瞄準了在日的韓國留學生,向他們提供小額貸款。積累了部分資金后,他開始在日本的韓國人聚居地做廣告,逐步擴大自己的事業。目標群由最初的留學生轉為在日本就業的韓國女性,抵押品是護照。他向用護照做抵押的留學生和來日工作的女性提供50萬~100萬韓元(約合5萬~10萬日元)的貸款。 他堅持只做小額信貸生意的理由,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提供大額貸款,而是他有因此連本錢都收不回來的經歷。徐先生在日本"發財"回韓國之后,正式大規模進軍韓國消費信貸行業。 徐先生說:"公司越來越大,我不停地思索,創造出那些能很容易地回收本錢的消費信貸產品。" 徐先生的主力產品是無抵押、無保證、無"先利"(預先支付利息)的日利率為0.36%的小額個人消費信貸商品。小額信貸的好處之一是由于其金額小,在無抵押、無保證的情況下亦可貸出;其二,回收的可能性比大額信貸要高得多,相反,利息卻比大額信貸要高,萬一連本錢都收不回來,他只需稍稍提升一點利息,就能將損失轉嫁到其他顧客身上去。 "如何掙大錢?非常簡單,虧本沒虧到本錢的分上,這就是事業。倘若連本錢都保全不了,這樣的事業能堅持多久呢?"能保住本錢就是賺錢 新生代富豪們成功投資的基本原則有三:穩定性、回報率、周轉率。這三者成功協調的程度決定了富人們賺錢的多少,最完美的效果就是三者步調一致。但從徐先生的案例來講,他是最重視穩定性的典型代表。當然,要說最具穩定性的投資商品,非銀行的固定利息產品莫屬。 但相對而言,穩定性強的投資對象,其收益性要低一些。回報率就是你投入的本金為你帶來的收益回報和資本擴張的額度。例如:最近韓國的股票市場比較活躍,因而在韓國,股票就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對象。但回報率高的商品,在投資的過程中伴隨的風險也較高,穩定性也較差。周轉率就是能在多長的時間里把投資的本錢收回來。將相同的兩億韓元分別投資到銀行商品、股票,以及房地產當中,周轉率最高的投資對象就是銀行商品,反之,房地產的周轉率最低,因為房地產要還原成現金,需要一段時間。 那么一般來說,在這三大原則當中,新生代富豪們最看重的是哪一個原則呢? 大部分五六十歲的傳統富豪最看重的是穩定性,在投資時也首選能穩定賺錢的商品,那么新生代富豪呢? 我見到的大多新生代富豪們也都首選"穩定性"。 許多讀者看到這里大概都會聳聳肩,說:"你剛才不是還說想要掙大錢,哪怕是向別人借錢也要進行主動出擊性投資嗎?" 不錯,我在前面的確提到過,富人不像普通人那樣,為還清貸款而努力,而是努力用貸款來進行投資。借債必然伴隨著風險,在此沒有必要再強調。不過新生代富豪們并不是頂著風險去投資的,他們都是管理風險的高手。他們為了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鮮少選擇短期債投資,而是選擇長期債投資;還有,之前也強調過,新生代富豪致富的第一步都是儲蓄,這也是我說他們重視穩定性的理由。 韓國人公認的地產投資高手慎永根先生強調說:"未來能獲益多少是做事業的關鍵,但比這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未來還能保住現在的本錢。" 慎先生在此強調,那些想一夜暴富而不安心穩定投資的人,最后連本錢都保不住,傾家蕩產的人不計其數。 新生代富豪們的經歷告訴我們,賺錢固然重要,保住本錢則更為重要。許多人都抱著賺大錢的夢想,但倘若不學習如何掙錢、管理錢和把錢守住的方法,這些夢想最終都是黃粱一夢。 徐泰洙先生在道別時,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以我經營消費信貸業務的經驗,我發現了一條于子孫后代都有利的原則,那就是能把錢守住就算是賺了錢。"失去了本錢,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年輕的時候并不太富裕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思想大概可以演化為兩種:第一種就是由于年輕的時候什么都沒有,所以想擁有得更多,注重高回報率的投資者大多屬于此類;另一種就是由于擁有的太少,于是就想保住現在所擁有的東西,重視穩定性的投資者大多屬于這種類型。 渴望成為富人的人大體上都比較重視回報率,不過,新生代富豪們則是在穩定性的基礎上求收益。 投資房地產獲利幾十億韓元的牙科醫生池榮俊(42歲)先生說:"如果非要我在穩定性和回報率當中選其一的話,那我當然會選擇穩定性。沒有賺到錢尚不至于把人逼上絕路;如果連投資的本錢都丟了,就只有死路一條。" 新生代富豪也好,普通人也好,在炒股或者炒房地產之前,道聽途說或者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都差不多。不過,新生代富豪們在學習如何保住投資本錢上,卻比普通人要努力得多。因此,新生代富豪熟悉投資秘訣,在培養自己準確選擇高投資回報對象、創出高收益的眼光之前,首先培養的是管理風險的能力。一般人在選擇投資對象時,是將許多投資對象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從而選擇自認為回報率高的投資對象,而不管其伴隨的風險怎樣。 池先生說:"我周圍的人一味羨慕我賺了幾十億(韓元),追著趕著問我投資的秘訣何在,等真正見面談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們的思考方式是二律背反式的。舉例來說,當他們聽到我用借來的錢去投資的方法時,全身都顫抖起來,問:那會不會太危險了?相反,當我談到如何管理投資中的風險、追求穩定的收益時,他們卻又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模樣。該舒展身體的時候,他們卻把身體蜷縮起來;該蜷縮身體的時候,他們反倒把身體伸展開。由于錢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因而對其鞠而躬之;相反,由于風險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這樣一來我就無話可說了。最后,他們所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只待在家里指望能從天上掉下餡餅來,也就是說,他們為成為富豪所做的努力,僅僅限于愉快地購買彩票,將所有的可能性交給運氣,然后整天牢騷滿腹地說:別再說那種高深的道理了,到底怎樣才能賺到數十億韓元呢?" 許多媒體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而制造出來的"在短時間內能將本錢翻幾倍"的投資故事,讓讀者看得心神蕩漾。但大家靜下心來想一想,即便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韓國,又有哪位投資者能通過炒股取得與沃倫?巴菲特并駕齊驅的收益呢?即便是沃倫?巴菲特,他的平均投資回報率也只有26.5%。沃倫?巴菲特縱橫股市40年,年回報率達到100%的好運卻一次都未碰到過。 你是不是感覺很失望呢?那再仔細品味一下這句話:"沃倫?巴菲特縱橫股市40年,卻一次都未賠過本。" 新生代富豪將這一點奉為投資真理。在沃倫?巴菲特的投資秘訣中,新生代富豪們著眼于"一次都未賠過本",而一般人只盯著"他是一個賺了數百億美元的超級大富豪",這就是一般人和富人在投資價值觀上的差異。 我曾向江南區首屈一指的富豪孫晟太先生(39歲)請教,他沉思了半晌后說:"普通人不是夢想做富人,而是夢想發橫財。" 通過炒股累積了不菲身家的沃倫?巴菲特,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秘訣時說:"投資原則一:絕對不能把本錢丟了;投資原則二:一定要堅守投資原則一。"無風險,無收益 新生代富豪們采取的投資戰略是穩中求勝,及在穩定性中追求收益性。 眾所周知,投資在任何時候都伴隨著風險,只是風險的大小不同罷了。風險意味著自己的財產可能會受到損失或者投資活動偏離初衷。不過,在資本的世界里,風險也意味著機會。 無事可干就要下崗,同樣的道理,不承擔風險,則很難找到獲利的機會。由于未來無從預測,所有的投資都伴隨著或大或小的風險。 當然,除投資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潛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舉個例子來說,你本來每天都乘地鐵去市內上班,天天都平安無事,某天你心血來潮,自己開車去上班,結果出了車禍;你向心儀的女孩表白自己的愛意,結果遭到了她的拒絕;你在餐廳里點菜,上來的菜卻不合口胃。當然,你在生活中也能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好運。 風險不僅與投資如影隨行,其實,我們的生活當中到處都隱藏著危機因素,所以回避風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投資中試圖回避所有的風險,更是一件愚蠢至極的事情。或許這世上真有能回避所有風險的人,不過,同樣的,他也是放棄了所有潛在成功機會的人。因此有句話講得好:"沒有風險就沒有回報",這是至理名言。 那么,管理風險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呢?就是"明確投資對象的時候",新生代富豪們一致首選"低危險、高收益"的戰略。大部分的新生代富豪并不喜歡高風險、高收益。 姜南喆(41歲)先生曾經一邊鉆研《民法》,一邊采用競買方式購入房產,而后將其租賃及轉讓并取得了巨大利潤。他說:"如果你是一名競買投資者,你會很清楚參與預告登記①商品的競買有多危險,房屋和繳納的拍賣款都可能在瞬間化為烏有,即便是已經預告登記的房地產也是如此。不過,我會對預告登記的原因,即被提起拍賣訴訟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自然也能預測出日后判斷的結果。" 姜先生通過對被一般人視為是"高風險"的預告登記的內容進行縝密的分析,也能獲得準確的投資信息。久而久之,預告登記物拍賣在他看來也不過如此。就這樣,在短短的4年間,姜先生最初投資的2億韓元就增長了14倍,實現了28億韓元的高收益。 在投資之前,為了確認投資對象的回報率到底有多少,你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究、分析。無論是炒股票還是炒房地產,你都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了解自己可能在投資當中遇到哪些風險,如何管理這些風險,可能獲得的回報是多少,不能讓自己的投資變成在迷宮中尋找出路。只有這樣,你才能避開投資中可能出現的失誤,盡早從危險當中將自己拯救出來。 沃倫?巴菲特這樣強調投資中的風險:"風險會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以你無從預見的方式出現。"他還說:"要切實了解自己的投資對象。你越了解它,你就越不懼怕它所攜帶的潛在風險。潛在風險使你不敢拿出大手筆來投資,但倘若你確實了解這些風險的實質,一邊管理風險一邊投資,也不會有大危險。" 新生代富豪絕對不是那種甘冒風險的人(risk taker)。 他們也不是一味規避風險的人(risk avoider)。 新生代富豪們是熟知如何管理風險的人(risk manager)。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