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第一財經 > 理財 > 正文
         
        金錢并不是收藏的全部
        發布日期:2008-2-18 15:29: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真品被貽誤了可能煥發的青春,反倒讓一些平庸品獨領風騷。這就是文物世界的魅力。得有人仗義執言,好打抱不平,好勇于說出真相,但得有說的資本。人微言輕啊!一般人說了白說,沒用;有地位的說了不白說,但又不敢說,原因很多,名聲、利益、晚節等等因素都在這一刻進行了強烈干擾……人的面子不重要,錯對都應有個態度,其實也丟不了什么面子。如果支支吾吾,表了個模棱兩可的態,才會讓人背后恥笑。"
          "……我們太幸福了,甚至覺得今天的生活可以擺脫陶瓷而不會茫然不知所措。可當你用玻璃、不銹鋼、塑料等材料將你所依賴的陶瓷一并替換掉時,你一定會發現生活忽然變得不美,變得生硬。別看陶瓷是個堅硬的生靈,在幾千年的中華燦爛文明中,她所表達出的意愿,恰恰是我們文明長河中從不間斷的一種努力;這種努力沁入人心,愈久彌香;這種努力,柔弱如水,以柔克剛。"
          "過去,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忽略甚至破壞傳統文化,而今,國人在逐步了解自己文化的燦爛之處,對文化的尊重也在加深……雖然地球是平的,地球村的概念在逐漸擴大,但是對從小看方塊字長大的中國人來說,也許很難駕馭西方文化,也很難深入理解,我們就是要立足本民族,放眼世界。當面對祖先璀璨的文化遺珍時,應該感到心靈的富足與安慰。"
          從1980年開始,在出版社任職的"瘦馬"開始發表小說和報告文學,10余年的時間里發表文章上百篇,并集結出版。他的收藏興趣始于"文革"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又較早意識到收藏與投資的重要性,從收陶起步而成為專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被譽為"京城四大玩家"之一。
          1996年,馬未都創辦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
          馬未都是靠"撿漏"發家
          很多人好奇馬未都收藏的第一件藏品是什么?坊間流傳的版本也很多,有人說是一只清朝的青花大碗,但更為"官方"的說法是一件四扇屏。
          1982年,很多人家月工資還不到100元的時候,馬未都在一個朋友家里花了1600元錢買回了這件四扇屏,不為別的,只為嵌在屏中的那幾片元代和宋代鈞瓷殘片。這1600元據說是馬未都當時準備拿來買彩電的,可看到這件"寶貝"之后他就知道彩電可以等等再買了。沒過幾年,一件類似的四扇屏在香港賣到了14萬元,而后來有人想花一百萬元把馬未都的那件四扇屏買走,他沒賣--用他的話說,這在我的收藏經歷中是一件重要的紀念品。
          很多人說馬未都是靠"撿漏"發家,并不盡然。和身邊的同齡人相比,21歲的馬未都因為經常發表文學作品而手中多了很多閑錢,而對收藏感興趣又使得他在意識上超前了許多,加上當時人們對于文物的價值還沒有充分認識,三者結合才造就了今天的馬未都。1996年年底,收藏頗豐的馬未都開始著手建立私人博物館,而"觀復"的名字來源于《老子》書中"萬物并作,吾以觀復"--意為觀天復地,事物往來。
          1982年,1600元的四扇屏在十幾年后才凸現其價值;1997年成立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我們又要用多久才能認識到它的價值?
          《城市快報》(以下簡稱"快報"):最早您是在出版社工作,后來怎么會迷上收藏呢?
          馬未都:應該說是收藏中蘊含的文化影響了我,早年我喜歡文學,但文學是一輩子的事情。后來我發現文學其實比文物要"淡",就像啤酒和白酒的關系--如果喜歡喝白酒了,再喝啤酒就感覺沒有什么味道了。
          快報:您最佩服的收藏家是誰?
          馬未都:歷史上有很多值得我們瞻仰的收藏大家,比如張伯駒先生,他們所處的地位都是我們所望塵莫及的。
          快報:您覺得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馬未都:我應該算是既得利益者,只不過喜歡收藏而已。我21歲開始工作,當時自己也有一點閑錢--在我上下十年的人都沒有我這種好機會:早我十年的人,正處在"文革"時期,哪里有收藏的條件?晚我十年,收藏熱已經興起來,買東西也不會那么便宜了。我一直認為自己并不比別人強,只是機會好而已。
          快報: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對未來的發展有什么考慮?
          馬未都:我希望能把"觀復"完整地留給社會,繼續保持它的"有效性"。假如有一天我不玩了,我希望它也能作為一個私立博物館繼續經營下去。
          快報:收藏圈里經常有這樣的事情:有人100元錢把自己的傳家寶賣了,后來聽說這件東西賣了一百萬元就開始罵人,您怎樣看這種事?
          也正是在那段時間里,"瘦馬"的興趣不再僅僅局限于文學,他對古代的瓶瓶罐罐乃至家具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文學創作所得稿費也幾乎全部花費在了收藏上。十幾年過去了,身邊同齡的文學青年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作協骨干,也有的下海經商賺了大錢,可"瘦馬"卻發現自己除了一屋子的古玩和老家具外別無長物。有人說他玩物喪志,也有人說他眼界深遠--總之,他趕上了中國收藏界的黃金時代。人們驚訝地發現,那個喜歡在地攤前逡巡的"瘦馬"原來是如此富有!
          "瘦馬"不再逛地攤,更多的時候他出現在了國外博物館以及拍賣會場上,以令人咋舌的價格捧回一件又一件的國寶級珍品,擺放在他苦心創立的私人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中讓人們欣賞。"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定名于2007年,而"瘦馬"的心愿是使博物館能夠盡快社會化、規范化,形成良好的運營機制,并最終完整地留給社會。"觀復"打破了人們對于傳統博物館的印象,從創立伊始便定期舉辦各種專題展覽。他深知要做到這點不能單憑個人力量,所以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率先實行理事會制,100名理事一起為這項文化事業努力。
          "瘦馬"便是曾經的文學青年馬未都的筆名,2008年他53歲,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11歲。
          【馬未都】
          馬未都祖籍山東,先前從事文學創作及編輯工作,并與王朔、劉震云等人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頗有影響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十余年里,馬未都以瘦馬等為筆名發表小說、報告文學等上百篇。
          馬未都:現在這種事已經越來越少了,懂行的人多了。其實這和買股票沒有什么區別,公平僅僅是瞬間的事情--可能你現在覺得自己吃虧了,可從過去看你可能還占了便宜呢。
          快報:您認為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馬未都: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我的觀點是:收藏一要娛己,二要娛人。至于最高境界很難說,關鍵看你最終能給社會留下些什么。
          快報:有人覺得收藏就是要"藏"得住東西,也有人認為有進有出才能"以藏養藏",您認為呢?
          馬未都: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收藏本身就是一件耗費財力的事情--在西方的收藏圈里很少看到藏家把東西拿出來賣的。"以藏養藏"是沒錢的人發明的東西。
          快報:現在收藏熱還在升溫,您對初涉收藏圈的人有什么忠告?
          馬未都:收藏是一種人生樂趣,并不是追逐金錢的游戲。玩收藏和個人實力有很大關系,效果也完全不同。可能你沒有錢,買些便宜的東西圖個樂;也可能你一出手就是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做個像樣的博物館也是種享受。起點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
          快報:經常聽人說您"撿漏"的經歷,您有過買假貨的經歷嗎?
          馬未都:其實我這根本就不能叫"撿漏",因為我所在那個時代到處都是"漏",加上我又懂一些收藏知識,所以凈買好東西了。現在大家都懂了,市場火了,也沒有什么"漏"可撿了。我那個時候也會買假貨,但這種買假的代價是我能接受的--這件瓷器可能是民國的,被我以清瓷的價錢買來了,但還是一件老東西。那時候真的東西才幾十元錢,誰還會下力氣去做假貨?
          快報:您覺得在中國辦私人博物館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馬未都:最大的困難在于中國沒有專門的法規來管理博物館,沒有專門的博物館法,現在中國的博物館是什么性質的單位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你可以叫它事業單位,但這只是在中國的稱謂,在國際上并不能通用。而且博物館和博物館之間的待遇也不一樣,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隨著社會發展慢慢解決的。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內部
          《百家講壇》來了草根藏家
          沒有顯赫的學術背景,卻在民間藏家心目中地位甚高--這或許是《百家講壇》看中馬未都的一個主要原因。而頗具傳奇色彩的收藏經歷,也讓這個走上講壇的草根藏家沒開講便已經吸引了眾多眼球。
          《百家講壇》捧紅了不少專家學者,但馬未都本人卻對這一點不太"感冒"。上《百家講壇》之前,他已經是收藏圈里盡人皆知的"大腕",沒必要靠一個電視節目捧紅自己。之所以在電視前開講,和他創辦私人博物館其實異曲同工:讓更多的人了解收藏。馬老師的"能量"確實讓很多人始料未及,第一講開篇就拿李白的《靜夜思》"開刀",難怪播出后"反響"熱烈,有叫好的,但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而他的反應依然很"大牌"--"反對的聲音聽得多了,但我認為沒有一個是站得住腳的。"
          《百家講壇》讓馬未都接觸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面對電視觀眾講課、第一次感受"成名"的壓力、第一次知道自己也有"粉絲"、第一次開博寫博客……總之,馬未都的出現讓已經對《百家講壇》有些"審美疲勞"的觀眾又有了新鮮感。正如該節目一位資深工作人員所說:"我們感覺馬未都很有觀眾緣,再加上他風趣幽默的談吐,覺得他會為我們的節目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快報:玩收藏的人給人感覺特別低調,您怎么會想到走上《百家講壇》呢?
          馬未都:中國的收藏熱已經持續了近10年時間,這期間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收藏帶來的財富效應上。在我20多年的收藏生涯中,得到的最大快樂來自其文化內涵。現在我收藏的很多東西從來沒想過要賣,將來我也希望它們能永遠保留在博物館里。《百家講壇》對我來說可以算是一個契機,把大眾的注意力從金錢轉向文化--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我特別希望人們對于收藏的關注不再局限于財富,因為真正能夠給人帶來樂趣的是文化,這是能夠享用終身的。
          我對收藏的理解和別人不同,注重文化的成因是我所關注的,這和現在流行的收藏熱不太一樣,把這其中的道理講清楚--我認為自己有這樣的能力。《百家講壇》的節目組先讓我試講了一段,感覺效果不錯,一次就通過了。
          快報:錄制第一期節目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馬未都:開始的時候有點緊張,以前上《百家講壇》的基本都是教授和老師,可我不是。我講話時語速比較快,可電視節目要求必須慢,這就得學會控制自己,慢慢適應。我覺得讓大家注意聽我說什么這沒有問題,但總共44講,內容很多,需要有一定的條理性。以前一些大學和學院也請我講課,但那些聽眾我都了解;《百家講壇》則不一樣,都是我不知道的觀眾,這其中有零分的學生,也有九十八分的學生,我必須把他們都往一百分上拽。所以對我來說必須要讓不懂收藏的人能聽懂,又得讓專家學者們找不出毛病,這樣講課也挺難。
          快報:您對《靜夜思》的新解招來不少非議,您怎么看這些評論,對這些不同的聲音有沒有心理準備?
          馬未都:還真沒有心理準備。最初講這個的時候目的特別單純,就是想改變大家對唐朝時人們起居的認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這種誤讀是肯定的,相同的觀點我10年前就已經說過。后來我也看到一些不同的意見,但沒有一個從道理上是成立的。但這些反駁中都沒有提出來的一點是做詩的美感問題,躺著做詩不可能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李白也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我相信之前我的解釋證據已經很充分了。
          快報:您和上過《百家講壇》的其他人有沒有接觸?
          馬未都:我和別的老師沒有太多接觸,平時很難遇到,即便碰上也只是簡單客套兩句。我的話題和他們相比比較特殊,別人講課一般都有一個引子,比如三國中的一段歷史或一本書,收藏則不行。我覺得我這44講喜歡收藏的人都應該必聽,比你在大學修三年專業課還重要--這種自信我還是有的。
          快報:您身邊的人對您在《百家講壇》上的表現怎樣評價?
          馬未都:我認為身邊人的評價并不重要,因為認識的人都會說些好話。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寬容的人,能聽得進各種不同意見,但不希望是謾罵。《百家講壇》不適合掰開揉碎地說,是有一定條件限制的,不能要求觀眾每一個點都能理解。而且節目在播出的時候是有刪節的,這也造成了一定的溝通問題。
          快報:現在很多文化名人都找出許多新的論點顛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您怎么看這種現象?
          馬未都:我可以接受多角度的聲音,有時候這些論點猛一聽不能接受,但對相關的知識有了全面了解之后,這種誤讀是可以理解的。我在《百家講壇》上講到陶瓷的時候還有很多這種"顛覆"。
          快報:在上《百家講壇》之前您都做了哪些準備?
          馬未都:最重要的準備就是備課,備課是一項很重的負擔,每一講的提綱就有十幾頁,44講加在一起就是五百多頁的提綱。我在上《百家講壇》之前大約準備了八個月的時間--其實要講的內容我已經非常熟悉,畢竟有20多年的知識積累。所謂準備其實就是偶爾翻翻書,查證一些自己記不太清的細節。
          快報:現在您感覺自己是不是更像明星?
          馬未都:到現在我也沒有感覺自己成為了明星,我覺得自己在上《百家講壇》之前的知名度就已經很高了。中央臺、地方臺還有各種報紙上得很多,所以在《百家講壇》之前玩收藏的人就已經認識我了。
          快報:您希望通過《百家講壇》向觀眾傳達什么?
          馬未都:金錢并不是收藏的全部。我們為什么是我們?古代的碗為什么是這樣?壺又為什么是這種形狀?就像我之前說的,去挖掘歷史的成因,能得到很多快樂,這些都是金錢無法給予的。
          快報:能不能評價一下您在《百家講壇》的表現?
          馬未都:我覺得自己的狀態還不是特別穩定,(講課)經驗不夠豐富。有時候明明想得很好,可在講的時候就會忽略掉。總體來說還好,應該能得80分或85分,個別幾集自己還是比較滿意的,比如家具的最后一講,說到結尾處據說有的觀眾都哭了--講課把別人講哭了,我覺得能做到這一點很難。
          收養了很多流浪貓
          馬老師不懂電腦,卻執意在網上"開博"。現在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上網打開自己的博客,看看網友又和自己說了些什么。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一個頗有成績的文學青年轉型為收藏圈里的"蟲兒"是需要一定勇氣的,畢竟在當時很多人的眼里,收藏甚至稱不上是一種愛好,僅僅是種"敗家"的行為而已。文學可以說是給馬未都后來傾心收藏搭建了一個平臺,他由文學而了解文化,由文化了解文物--連他自己也表示,喜歡收藏正是出于對中國歷史文化未知領域的好奇。認識馬老師的人應該對他的知識"雜"且"深"都有著強烈的感受。
          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可能很難見到館長馬未都,但不可能看不到這里的另外幾位明星:黃槍槍、花肥肥、白拖拖、黑包包。這些童年生活凄苦的流浪貓現在"天天如貴族生活"(馬未都語)。
          快報:您平時有什么愛好?
          馬未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我的工作就是我的愛好。
          快報:您特別熱衷于寫博客,喜歡和粉絲們交流? 馬未都:寫博客也是因為上《百家講壇》"逼"出來的,不得不寫。我最初的打算就寫一年,然后就不寫了。現在我還堅持著每天寫一篇。
          快報:如果不搞收藏,您覺得現在最有可能在做什么?
          馬未都:我沒有想過,也說不好會做什么。我曾經喜歡文學,但在30歲的時候發現文學也有問題。
          快報:如果給您一個星期的假期,您會去做什么?
          馬未都:去轉轉國外的博物館,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現在事情太多,忙不過來。以前我經常出國去看國外的博物館,現在沒有這樣的時間了。
          快報:聽說您喜歡養貓?
          馬未都:我在"觀復"收養了很多流浪貓,但我并不是只喜歡貓,我什么動物都喜歡。
          快報:您搞收藏會不會困擾家人?
          馬未都:應該說對家人沒有造成困擾,但我的經歷并不能代表其他人。
          快報:您在博客里也提到了在外地讀書的兒子,您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父親?兒子對收藏感興趣嗎?
          馬未都:我覺得我算是一個成功的父親,因為我把兒子教育得很好,我對兒子很滿意,所以我覺得我也應該是一個成功的父親。即使他對收藏感興趣我也不贊成他搞這個,因為收藏是一個很耗費財力和精力的事情,尤其是物質上的,我覺得趁年輕還是應該多做些實際的事情。如果他對收藏有興趣我會支持他,但短期內這個目標并不實際。
          快報:2008年有什么安排?
          馬未都:2008年上半年我會把在《百家講壇》里講的東西集結成書,三月份會出第一本,上半年全部出完;下半年主要是整理一些以前做的專著,現在也準備出版。
          快報:2008年會不會去看奧運會?
          馬未都:奧運會在北京舉行當然會去看。以前我也打籃球,但現在已經很少活動了。中國的體育明星里我最喜歡的是姚明。
          記者手記
          想要了解馬未都其實很簡單:打開電腦,鍵入"馬未都博客",你就能看到一個去掉了"館長""草根藏家""百家講壇"這些頭銜的真實的馬未都。
          馬老師寫博客的狀態頗似講課,開始說的是鑒定收藏,可說著說著就可能轉到人生的大道理、小哲理上去了。馬老師苦口婆心想告訴我們的,無非是"收藏是一種樂趣""玩收藏最終一定殊途同歸"--即便是在講收藏知識的時候,他也會有意無意間將自己的這些理念灌輸給觀眾、聽眾。
          可我們中間,又有幾人能達到老師口中的境界。

        城市快報

            匿名發表·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上一篇:你知道投資有三敵嗎? 下一篇:年薪100萬都是什么樣人才?

        相關新聞

         

        焦點圖片
        再也跌不起了!俄羅斯 美軍宣布“華盛頓”號
        最新資訊

        ·9月27日熱門品種點評
        ·彝族“摸奶節”女孩上街隨便讓人摸 
        ·五種好命女面相(組圖) 
        ·二十年過去,我們才真的需要這部《丑陋
        ·砍價公司現身
        ·從未見過的“精靈”世界 
        ·中國民族風 
        ·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洋妞 (組圖) 
        ·《男人裝》新寵新聞女郎 郭易 

        經典美圖

        從未見過的 中國民族風 大自然的神
        洋妞 (組圖 《男人裝》 看了以后丟
        難得一見的 探秘人間天 4300年的英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2008 JiB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