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智慧是共通的,老祖宗傳下了三十六計,傳下了武經七書,雖然講的是行軍打仗之事,但用在如今的股票基金投資上,也是妙處無窮,F錄幾例,與股友共賞。
以逸待勞
兵法溯源:戰國末期,秦國老將王翦,率兵攻楚。大軍陳于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王翦卻只是專心修筑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暗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休養生息。一年后,楚軍繃緊的弦早已松懈,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此時的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殺得楚軍潰不成軍。此計強調:作戰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于掌握主動權,以靜制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而不是讓敵人調動自己。
案例實踐:年過六旬的王老伯,1998年在證券公司開了賬戶,從那以后,就和股票結了緣。"10年了,當初8萬多元的本錢翻了6倍還不止呢。"王老伯自豪地說。問起他炒股的訣竅,他笑了笑說:"股市起起落落,保持平和的心態算是最大的訣竅了。"
王老伯說,剛開始炒股的時候,他也是抱著"輸時間不輸錢"的觀念,每天研究大盤,早中晚定時收看電視臺的股評節目。如此全身心地投入,換來的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頗受打擊的王老伯檢討自己后發現,當手中的股票不漲,而別的股票在漲時,心里自然是又急又惱火,于是立馬換股票。而換上了熱門股后,這只股票又開始步入調整期。風水輪流轉,剛剛拋掉的股票卻"牛"起來了。只好繼續換股,反復折騰,不僅把自己搞得寢食難安,還迷失了投資的大方向,到頭來卻兩手空空。冷靜下來的王老伯及時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決定采用"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之計,以不變應萬變,在"靜觀其變"的過程中,從容布局,投資的收益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點評:數據表明,假設在1991年至2005年的15年間,在任意一年的年初投資A股,持有滿1年,按上證指數收益率計算,投資收益為負的概率為47%;持有滿3年,投資收益為負的概率為38%;持有滿6年,投資收益為負的概率降到10%;而只要持有滿9年,投資收益為負的概率就降為零。
有人說,股市中的人大多是聰明人,但聰明人卻不一定能賺到錢,倒是一些"傻子"大獲其利。這里的"傻"其實是一種心態。與其盯著時起時落的股海寢食難安,還不如保持良好的心態,以逸待勞。當然,這里的"待"字不應理解為完全消極被動的等待,定期對手中持有的股票作評估是不可少的。
遠交近攻
兵法溯源:戰國末期,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獻計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其后四十余年,秦國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最終統一中國。
案例實踐:同事小吳做了五、六年的股票,他理論技巧一概不精通,在研判股市大勢時也不怎么準確。但是,分析起自己手里持有的股票卻頭頭是道,看他的成績,不管大勢如何跌宕起伏,他穩穩當當,小步前行,總有收獲。原因就是小吳堅持只做自己熟悉的那幾只股票,其余的,再好的機會,別人再賺得"冒油",小吳都按兵不動。他認為,股票和人一樣,每種股票都有各自的性格,長期熟悉才能掌握它的股性,對于它未來趨勢的預測往往也八、九不離十。
早些年小吳的炒股風格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急吼吼",經常是看了一些股評就熱血沸騰,恨不得調集所有資金全部買進,結果卻很不理想。所以,他認為股市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見,于是決定專心做自己熟悉的股票。小吳想起不久前在電視上看到的某個企業家訪談節目,一位集團公司董事長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去百度搜索相關資料。小吳發現,該集團是國有企業改制而來,旗下的幾家上市公司--用時髦的叫法是"××系上市公司",業績都相當穩健,行業布局互相呼應,合理而又富有想象力。這一切大部分應歸功于這位董事長,董事長目前年富力強,且為人低調,沒有什么負面新聞。
自此以后,小吳開始專攻"××系"。"除了了解那些基本的數據之外我還研究更深層的東西,如它和大盤的相關性、系內兄弟的聯動性,甚至對它頂部、底部區域的形態也能大概地把握。和它相處久了以后自然就能摸準它的脾氣,總能比較從容地買進賣出,基本可以保證每次賣出都能增加幾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