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7年4月5日出版的第七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鬼斧神工的石窟瑰寶 蕩氣舒懷的園林典范
——龍門石窟、頤和園普通紀念幣賞析
作者:許為民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余年悠久而燦爛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漫長的歷史演化進程中,先民們用自己的勤勞和聰明才智創造出了諸多讓后人景仰的文明遺跡。這些遺跡不僅濃縮著強烈的時代文明特征,更是為那段已流逝的歷史提供了特殊的實物見證。正是有了這樣特別的淵源,這些中華遺跡現今已成為世界人民的文化遺產,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
為了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促進和鼓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中國人民銀行于2006年11月28日發行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頤和園普通紀念幣各一枚。分別以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雕像及頤和園萬壽山和佛香閣園林風光為素材,以藝術的手法將這些流芳百世的人類瑰寶再現于流通紀念幣的方寸之間。兩枚紀念幣均為圓形,黃銅合金材質,直徑為30毫米,面額為5元,與同面額人民幣等值流通,發行數量各1000萬枚。
龍門石窟同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崗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以內容題材豐富,佛像千姿百態、雕刻完整精細、藝術氣勢磅礴揚名于世,被世界稱為我國石刻藝術博物館。為了在小小的紀念幣間表現出龍門石窟鬼斧神工的石刻藝術魅力,龍門石窟普通紀念幣背面畫面精心擷取了龍門石窟成千上萬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為設計藍稿。畫面采用近景橫向構圖法,以突出龍門石窟的恢弘壯觀、博大精深的藝術氣象。在右側遠景魁梧剛勁、手托寶塔的天王和威武雄壯、右手叉腰、左手合十的力士像的映襯下,左側主像盧舍那大佛上半身側面雕像被烘托得尤為突出。經過設計師們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將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圣與威武的盧舍那大佛石雕完美再現了幣面。當筆者的目光與紀念幣畫面上盧舍那大佛那莊重而文雅的神情、睿智而明朗的目光交匯時,心靈被石刻藝術深深震撼的同時,也在這顯示美德的理想化身中塵埃盡滌。
心靈的寧靜,使得腳步仿佛也一下輕快了很多。順山轉過,一幅群峰疊翠,樓亭交錯,煙波淼淼,水道縱通的山光水色風光盡入眼底。頤和園,這座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渾宏闊,又有江南水鄉的清麗婉約,并蓄帝王宮室的富麗堂皇和民間宅居的精巧別致的最著名古典園林,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它,無一處不是中國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淀,無一處不滲透著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蘊涵。無怪乎于1998年,頤和園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頤和園萬壽山和佛香閣、昆明湖和湖上的石舫為元素展開設計的頤和園普通紀念幣,其背面主景圖案構圖雖然也是采用橫向,但在表現手法上和龍門石窟普通紀念幣又有所區別。如果說龍門石窟普通紀念幣圖案整體表現的是“雄”,那么,頤和園普通紀念幣圖案整體表現的則是“秀”。遠景上,萬壽山在遠處西山群峰屏嶂的陪襯下,氣勢非凡,山上蒼松翠柏,秀色蔥蘢,而佛香閣則高高托舉在山脊之上,閣仗山雄,山因閣秀。湖中游弋的石舫,則將皇家園林的幽邃影射其中。在前景昆明湖的映襯下,石舫、佛香閣及群山恰到好處地在畫面中全部倒映出來,中國造園家們所津津樂道的借景手法、在紀念幣中得到了完美的運用和體現。為了避免畫面的飄浮,設計者還在紀念幣的內緣下方點綴了一處山石小景,從而極好地修正了畫面重心。賞之,真是山之蔥蘢,水之澄碧,遠山近水,天光接引,一片詩情畫意,令人蕩氣舒懷。
[upload=jpg]UploadFile/2007-4/2007416958219031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4/20074169584481167.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