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集幣在線 廣州老林
在目前郵票,金銀幣,普通幣的一片跌,罵,低潮聲中,就唯獨只有精制流通紀念幣由于其量少價低,而不能沖擊市場,并能在如此低迷弱市之中,一枝獨秀地保持著較穩定的價格并呈上升的境況。雖然升幅不算高,但也正因為如此,足以證精制紀念幣的穩定性,更讓人們能清楚地看到精制紀念幣板塊未來的踏實和希望。故有感而發讓大家共同探討;
中國人民銀行自1984年開始發行流通紀念幣(在此之前還發行過5套11枚有爭議的銅鋅合金紀念幣除外)以來,先后發行了62套72枚流通紀念幣,這些紀念幣選題豐富多彩,設計獨具匠心,規格材質多種多樣,圖案新穎美觀,面額不等。題材有事件、會議、人物、動物,涉及政治、法律、體育、教育、環保、金融等多方面,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要事件濃縮于紀念幣的方寸之間。這些紀念幣的發行,對于宏揚我國的貨幣文化,增加我國的貨幣品種,豐富我國的貨幣文化內涵,擴大廣大集幣愛好者的集藏范圍,推動群眾性的貨幣集藏活動的深入開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流通紀念幣的發行,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流通紀念幣的集藏愛好者,不斷擴大了流通紀念幣的集藏隊伍,也為擴大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貨幣文化的交流,不斷加強人民幣在世界貨幣體系范圍內的影響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集藏流通紀念幣的人數已達數百萬人。
然而,就在流通紀念幣已成為大眾性收藏品種的同時,近兩年來,一種一向不為廣大流通紀念幣愛好者所熟悉的新品種;精制流通紀念幣,正續逐漸在廣大流通紀念幣愛好者中迅速普及和蔓延。與此同時,早期的精制流通紀念幣受收藏愛好者的追求,市場流通量也因收藏沉淀而急劇減少,價格在迅速上漲,甚至,有些品種的精制幣已經到了有價無貨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行部門的權威性。精制流通紀念幣,是中國人民銀行在發行普制流通紀念幣的基礎上,開拓出來的優質珍稀品種。其發行單位仍然為中國人民銀行,只是在發行后委托中國人民銀行指定的機構或部門進行裝幀后再發行。早期發行的品種在裝幀和發行上有很多的時代特色,有很多不規范的地方,有的在海外裝幀發行(如《希望工程》等),有的作為禮品贈送給與中國人民銀行有業務往來的單位或各國友人,以留作紀念之用(如《建行》等)。有的以國禮形式,用于借各種會議之機加強人民幣的對外宣傳(如;海外版《香港回歸》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暨世界銀行香港年會”紀念品,還有《世婦會》等)。也有是作為大型運動的紀念品來贈送給當時參賽的國內外運動員,官員和工作人員(如;《世乒賽》《亞運會》等)。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直屬的北京康銀閣錢幣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以來,人民銀行發行的普通及精制流通紀念幣均全部委托北京康銀閣錢幣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裝和發售。其裝幀和發行渠道也逐漸進入正規化和市場化的軌道,市場定位也基本上確定為流通紀念幣的高檔品種。北京康銀閣錢幣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中國人民銀行惟一授權從事錢幣裝幀及裝幀錢幣批發、銷售業務、兼營禮品銷售、錢幣咨詢的專業公司,更加說明了精制流通紀念幣的法定貨幣性質。從這一方面看,精制流通紀念幣作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新的收藏品種的時機已經成熟。同時,也是剛剛進入大眾化收藏領域的一個良好開端,其高速的成長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發行數量的珍惜性。人民銀行發行的精制流通紀念幣,發行量普遍均在2萬套,其中早期發行的品種有的僅有幾千套,個別的更少,當然,也有極個別的品種的發行量超過2萬套。區區2萬套的發行量,對于我國這個擁有幾百萬流通紀念幣收藏愛好者的國家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更何況我國流通紀念幣的收藏者還包括;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及其他國家的集幣愛好者。同時,與發行量大部分在一千萬套的普通流通紀念幣相比,也僅為普通流通紀念幣發行量的500分之一,以國內外集藏我國流通紀念幣的人數為400萬人計算,意味著每200個流通紀念幣愛好者中有一個人才能擁有1套精制流通紀念幣,這個數字足以說明其發行的數量是稀少的。目前,精制流通紀念幣的發行量,如同我國80年代前的郵票的發行量,在其后的歷史進程中,證明了這一時期的發行量在新中國郵票發行史上是極低的,直至今日,在郵市十分低迷的情況下,目前的市場價格與郵票的面值相比,有幾十倍、上百倍以上的增幅仍然是屢見不鮮的,因此,從長遠上來看,隨著我國集幣隊伍的不斷擴大,這個數字的發行量背后所蘊藏的供需矛盾將會更加突出地顯現出來。
三、市場流通量更少。精制流通紀念幣由于發行初期的不規范性和發行用途的不統一,使得相當數量的品種沉淀在收藏愛好者手中,還有一部分被當作紀念品被收藏,這部分精制流通紀念幣在發行后已經被完全沉淀下去了,可以說是基本上退出了市場流通,這就使得本來就已經很稀少的精制流通紀念幣中真正參與市場流通的數量更加稀少。從目前市場情況來估算,市場上流通量最大的為近兩年來發行的新品種,估計每個品種的市場流通量最多的品種也不過3000套,中早期品種的市場流通量很多品種僅有幾百套,個別品種的市場流通量不足幾十套,如此稀少的市場流通量,相對于擁有幾百萬的集幣愛好者而言,供需矛盾的突出一覽無余。而且,市場也難以有更多的貨源給予相應的補充,物以稀為貴的經濟規律將在此體現的更為充分,市場價格因此而不斷上揚也就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的主流趨勢。
四、市場價格與其價值嚴重背離。從人民銀行發行的普通紀念幣和精制紀念幣的發行量和其市場價格上看,其比價關系嚴重失衡的狀況一覽無余,如發行量分別為1000萬套、800萬套、600萬套和800萬套的世界文化遺產系列一組、二組、三組和四組,普通紀念幣的市場價格基本上為每組14元,而發行量各為2萬套(僅為普通紀念幣的300分之一至500分之一)的精制紀念幣的市場價格分別為70元、50元、50元和50元,又如賀歲(生肖)系列中的羊年、猴年和雞年紀念幣,普通紀念幣的發行量均為1000萬套,市場價格各為每套7元左右,而發行量各為2萬套(僅為普通紀念幣的500分之一)的精制紀念幣的市場價格分別為75元、60元和40元,再如發行量各為1000萬套的中國寶島臺灣系列一組和二組,普通紀念幣的市場價格各為13元,而發行量各為2萬套(僅為普通紀念幣的500分之一)的精制紀念幣的市場價格分別為55元和35元,普通紀念幣的發行量是精制紀念幣的500倍,而精制紀念幣的市場價格僅為普通紀念幣市場價格的3至7倍。由此不難看出,精制紀念幣現時的價格是被嚴重低估了,其價值和價格是嚴重背離的,這表明精制紀念幣未來的價格上升空間是極大的,不僅是幾倍的問題,很有可能還會更高。
五、總市值低,流通市值更低。發行數量的稀少,決定了精制流通紀念幣的整體市值較低的特點,就拿發行量為2萬套的世界文化遺產系列一組、二組、三組和四組為例,目前的市場價格基本在70元、50元、50元和50元,整個發行量的總市值分別為14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和100萬元,就連發行量同是2萬套的我國最優秀、最長久不衰的賀歲(生肖)系列的羊年、猴年和雞年精制流通紀念幣,目前的市場價格基本在75元、60元和40元,整個發行量的總市值即使是按現現在算分別為150萬元、120萬元和80萬元,再如中國寶島臺灣系列一組、二組,目前的市場價格基本在55元和35元,整個發行量的總市值分別為110萬元和70萬元。而相同題材的普通流通紀念幣,發行量基本上維持在1000萬套,按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世界文化遺產系列一組、二組、三組和四組,賀歲(生肖)系列的羊年、猴年和雞年,中國寶島臺灣系列一組、二組普通紀念幣每套的總市值約都在9000到14000萬元之間。由此不難看出,精制流通紀念幣的總市值僅為普通流通紀念幣總市值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同時,由于相當數量的精制流通紀念幣已經被廣大集幣愛好者收藏沉淀,已經完全退出了市場流通領域,因此,市場上可以流通的精制流通紀念幣的流通市值遠遠不及它的總市值,保守估計,絕大多數品種的流通市值不及其總市值的30%,也就是說,流通市值在20至30萬元之間,在這部分流通市值中,還包括了由于裝?、保管不善造成的品相降級只能用做樣品的精制流通幣市值。實際市場上精制流通紀念幣的流通市值,更是遠遠低于普通流通紀念幣的流通市值。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7-7-26 8:14:02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