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9月上旬的第十八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獨居異域他邦,在西方文明社會中親身體會到很多種族歧視的屈辱,被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憤筆書寫的“七子之歌”伴隨著悠揚卻帶哀傷的曲調,在1999年12月20日,回蕩在澳門人以及所有中華民族兒女的心田之中。因為這一天,是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徹底揮別百年屈辱的歷史時刻,這一天,我們都等待了太久太久,澳門就像一個遠行的游子,歷經風塵、坎坷,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國人民銀行于1999年12月10日發行了一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幣(2枚)。這套紀念幣面額為10元,直徑25.5mm,材質為白色銅合金和黃色銅合金,由沈陽造幣廠鑄造,發行量2000萬套。最早采用雙金屬鑲嵌工藝技術制造流通硬幣的是意大利造幣廠,這種新風格的硬幣,自發行起就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歡迎,該套幣也是我國第二次發行采用雙色鑲嵌的流通紀念幣。
澳門回歸流通紀念幣共用正面.jpg

兩枚紀念幣的正面內芯主景圖案均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上的五星荷花圖案,外環上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下方為年號“1999”字樣。澳門半島初期地形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故有“蓮花寶地”之稱,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圖案設計都使用了荷花造型,區旗是五星花蕊的荷花紅旗,而這套紀念幣上就巧妙地把區旗設計嵌入到幣面上,五星代表祖國,荷花代表澳門,體現出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出水芙蓉,水波漣漪,韻致高雅,整體形象飽滿而生動。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幣相同的是,紀念幣正面圖案相同,但由于第一枚的鑄造工藝是內圈白色銅合金和外圈黃色銅合金,第二枚的鑄造工藝則是內圈黃色銅合金和外圈白色銅合金組成,在視覺上產生差異美感,無論是鑒賞還是收藏都增添了情趣。
澳門回歸流通紀念幣之一背面.jpg

澳門回歸流通紀念幣之二背面.jpg

紀念幣的背面圖案各有不同,其中一枚內芯主景圖案為澳門海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文本,外環上方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字樣,下方為“10元”字樣,在幣面上遙看美麗如畫的澳門海景,交相輝映的林立的高樓群影,真仿佛有些置身于美的夢幻之中,在風格各異的建筑群中,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一種抽象的藝術的表現手法結合在一起,既寫實又富有象征意義,寓意著澳門回歸后,特別行政區以祖國為依靠,在行政區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一國兩制的政治框架下,將繼續保持蓬勃向上的發展前景,通過紀念幣的設計,體現了澳門未來的廣闊感。另一枚背面內芯主景圖案為抽象化的長城和三只和平鴿襯托下的媽祖閣和帆船,外環上方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字樣,下方為“10元”字樣,這樣的設計突破了以往傳統設計的固有思路,巧妙地運用了藝術組合的手法,使設計立意有了更多元更高深地表現。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體現著民族的精神脊梁,而設計者運用嫁接的手法,把代表著澳門濃郁風情的媽祖閣和帆船表現在畫面下方,媽祖閣俗稱天后廟,建于148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媽祖閣背山面海,周圍古木參天,風景優美,是澳門非常著名的地標建筑之一;而帆船更是澳門的形象象征之一,港澳地區一帶碩果僅存的古帆船制造廠就在澳門,它象征著澳門悠久的文明歷史和傳統民俗,長城、媽祖閣和帆船組合在一枚紀念幣上,和平鴿起舞,和諧壯美的氣氛被烘托出來,展示著澳門深厚的人文魅力和祖國大陸的血脈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