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的分類: |
發布日期:2004-3-15 8:5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QUOTE][color=#006400][face=黑體]硬幣的分類:
貨幣是商品交換過程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幣主要指貨幣中的硬幣。
廣義錢幣學對象一般認為應包括硬幣。代用幣和章。對后兩者的研究常稱為準錢幣學 ,即以“似錢而非錢”金屬制品為研究對象。
硬幣的特點是:由主權發行機構發行,有面值,在流通中具有法定支付能力。
代用幣一般由非主權機構發行,沒有或偶有面值,只能在定范圍一定場合下流通支付。在某些情況下接近于"幣"。
章由非主權機構發行,沒有面值,不具備流通支付能力。
自古以來硬幣具有主權象征。雖然在今日商品交換中,紙幣要比硬幣重要得多(硬幣一般為輔市),但嚴格說來,紙幣只是金屬貨幣(硬幣)的代表。如我國硬幣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國徽”(哪怕是1分鋁市),而紙幣上只有“中國人民銀行”(哪怕是100元紙幣)。有些國家(地區)紙幣可由不同銀行發行(如建國前我國和今日香港),但硬幣則統一由國家發行。也有少數國家硬幣以國家銀行名義發行。
硬幣“本職”是充當流通中介。但隨著收藏和投資需要, 又派生出一些其他用途硬幣。雖然對硬幣可有不同的分類標 準。但從集藏需要出發,按照發行目的進行分類應是最本質和最基本的方法,由此可分為:
(一)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主權發行機構按面值投放市場,交換中按面值流通。流通幣由普通金屬或貴金屬制成;發行量不限,一般較大;發行年代可以間斷或連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硬幣有不同發行年代。按其實際使用情況,又可分為“已退出 流通”和“正在流通”兩種流通幣。
流通幣本意是“流通”而不是“收藏”。但流通幣可被收藏,當前對初涉硬幣集藏的幣友來說流通幣收藏還是主體。
當然流通幣的“收藏”價格通常高于甚至遠高于其“流 通”價格,所以對這類幣來說,最好的收藏方式是在“流通”中“收藏”,即在日常流通中將品相優美的。面值較小的幣 “攢”起來。即以“流通”價格代替了“收藏”價格。但是這種辦法受到國別、面值、年代的限制,很難集“全”。
(二)收藏幣
這類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于或遠高于面值的價格售出。它不充當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但可作為收藏品(商品)在 市場流通。如我國1984年面值10元的熊貓銀幣發行價不是10元而是100多元。面值10元只不過說明它是“幣”而不是 “章”。也決不會有人用此幣作為10元流通市使用。
收藏幣一般由貴金屬或普通金屬制造,必須限量發行(幾枚到上百萬枚),而且要公布發行量。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不能連續發行。
所以,收藏幣雖是硬幣中的一種,但一般只在一個有限的圈子里“流通”。廣大公眾從未使用過,從未見過,甚至從未 聽說過。
長久以來,紀念幣這一名詞很流行,似乎成了收藏幣的同義語。事實上,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紀念幣是主權發行機構經過批準(美國需經國會通過), 為了紀念某人、某事、某物而特殊發行的硬幣,其目的是借助于硬幣這一“大眾傳媒”來充分發揮其宣傳功能。但是紀念幣可以是流通幣也可以是收藏幣。就其目的而言,流通幣似乎更具有宣傳優勢。如美國1976年美國獨立200周年1/4美元流通紀念幣在實際流通中和常規1/4美元硬幣完全等同,如可用 于打投幣電話。而美國1994年世界杯足球賽1/2美元收藏紀念幣發行價即為11.5美元,只有在錢幣商和收藏者手中才能看到此幣,一般美國公眾不了解,也見不到此幣。
誠然,當今世界上絕大部分收藏幣為紀念幣,但收藏幣的內涵要比紀念幣寬廣。它應該包括:紀念幣、生肖幣、風光幣 和各種主題幣(如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各種主題幣似乎很難 套用“紀念”這一概念,但屬于收藏幣無疑,即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于面值價格出售,一般用貴金屬或普通金屬制造和精制,限量發行并公布發行量,一般每種幣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
由于收藏紀念幣發行機構所獲的利潤遠高于流通紀念幣, 所以世界各國(特別是某些中小國家)收藏紀念幣的發行已有“濫發”之勢。個別國家一年發行近百種收藏紀念幣。其特點是材質多為貴金屬,大量發行精制幣,總發行量較少,甚至將 一些與本國毫無關系的人物事件列為本國紀念幣內容(如利比 里亞發行香港、澳門回歸中國紀念幣)。這些幣在發行國基本不銷售,而是有目的地傾銷到特定地區,以獲取暴利,甚至內 外勾結,坐地分利。這種現象已日益為廣大公眾和收藏者所識 別,并遭到非議。顯然,如果紀念幣大都成為收藏紀念幣,它的“宣傳教育”作用本職無形大為縮小,不過僅在收藏者中 “紀念”而已。
至于本應流通的流通紀念幣實際上大量“沉淀”,并不流通,甚至高價炒賣,應被視為不正常的特殊情況(如我國近期新發行的各種流通紀念幣)。這一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權發行機構在發行量控制。收藏交易市場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視的責任與問題。
一句話,紀念幣只是收藏幣的一部分。為了充分發揮硬幣在流通中的宣傳教育作用,應該多發行流通紀念幣,少發行收藏紀念幣。為了滿足廣大收藏者的需要,應該擴大紀念幣以外的各種收藏幣發行。并建議在收藏界中逐步熟悉收藏幣這一名稱,將收藏幣與紀念幣加以區別。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有意識地將流通硬幣轉變為收藏幣的情況。這就是各造幣廠將當年該廠所生產的未流通級流通硬幣封裝為造市廠套市,或專門為收藏者生產精制套幣。國外常稱之為非流通法幣。至于錢幣商將未流通(或已流通)的流通硬幣自行進行各種封裝出售,當不屬此范疇。
(三)投資市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 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制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 塊。
投資幣雖也由主權發行機構發行,但常無面值或面值是象征性的(表示為主權發行機構認可的“幣”),發行量和發行年代并不重要,市面圖案相對固定,便于辨認(如加拿大楓葉銀幣,南非克呂格爾羚羊金幣)。重要的是制幣貴金屬成色和幣重。
投資幣價格主要根據貴金屬價格變化而漲落,一般為所含金重量或純銀重量再加以3%~10%的附加費。
所以投資幣不過是“幣”形貴金屬,便于保存和交易(較之金錠、金條、金項鏈、金戒指),并能保值和增值。 這類幣按其本質似應譯為“錠”幣,但不通俗;因其成色 較高,應稱為“純”金銀幣,但多加一“純”字似乎累贅。若簡稱為金銀幣,又易與金銀收藏紀念幣混淆。所以建議仍以 “(貴金屬)投資幣”這個名稱為最佳選擇。事實上一般硬幣收藏者并不涉及此領域。
(四)三類幣比較
比較項目
流通幣
收藏幣
投資幣
購買理由
收藏要求
收藏幣有金屬原值,有欣賞價值,有長期投資效益
保值及增值需要。具有短期及長期投資效益
發行量
一般很大,以便于流通。常根據需要,連續或間斷發行
限量發行,預先公告發行量。甚至有編號、證書
一般不限量,根據投資市場流通需要發行
材質
一般為普通金屬。早期曾用貴金屬。
主要是貴金屬,也有普通金屬
高成色貴金屬。
市面設計特點
常有主權發行機構標志(國徽、國名),并常有民族地方特色。必須有面值
設計突出紀念主題,講究藝術性。
采用相對固定的便于識別的圖形,多年不變
制作特點
盡量減少重量。其形狀便于區別不同面值。均為普制級,便于大批量生產
制作力求精良。分普制級和精制級。
要求成色,重量準確
發行價
面值
高于或遠高于面值。
按所含純金銀重價格加3%~10%附加費
交易價
流通按面值,收藏一般高于面值
高于發行價。
視金銀價格漲落而定
(五)在集藏硬幣過程經常遇見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區分流通幣與收藏幣。準確的原始資料應是主權發行機構發行時的公告(或說明)。不少國家(地區)也定期出版收藏幣(紀念幣為主)圖冊。但在一般錢幣目錄(手冊)中并未明確加以區分,以下判據可供參考。
1.材質。收藏幣多為貴金屬。從世界范圍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基本沒有流通金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基本沒有流通銀幣。
2.發行年代。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發行年代,成組 收藏幣(如生肖幣,保護野生動物幣,奧運會幣)常有不同發年代。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流通幣常連續多年發行。
3.發行量。發行總量在萬枚(0.01百萬枚)以下的大體法進入流通領域。但發行量達百萬的也可能是收藏幣。
4.品相等級。精制級市為收藏幣。
5.交易價格。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和精制級的大體是收藏幣。交易價格中有極美級。優美級以及更低等級的大體是流通幣。但有極美級的也可能是收藏幣,因在交易過程中幣品品級降低。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的也可能是流通幣,因為該幣剛剛發行,流通時間很短,還沒有形成極美級或優美級交易價格。
總之,收藏幣與流通幣的區別必須綜合判斷,而且常有例外。
[/face][/color][/QUOT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