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鵬程
各種登載著美國政府抵制中國人民幣升值的報紙還未被我賣給收廢紙的老漢,事情已經開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2003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時評《糧食上漲并非壞事》,第一次在權威報紙上公開說:“進入10月以來,糧食減產導致部分地區糧食和農副產品價格持續上漲,一些地方部門臨時啟動糧油副食品價格每日報告制度,對大米、面粉、食用油、雞蛋等商品進行了全方位的價格監管… … ”
印象中,人們關心物價漲( 意味著人民幣貶值)已是很遙遠的事了,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因為農副產品漲價,導致老百姓囤糧囤油,甚至搶購肥皂、火柴等,已經被當作20世紀的笑話講了,因為最近聽到看到太多的字眼,就是人民幣堅挺,人民幣必須升值。
雖然現在很少有人會買1000公斤的大米囤在家里,因為社會在進步,人的素質已今非昔比,而且糧油價格波動只是一種市場行為,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我國糧食種植面積持續減 少,導致國內糧食總產量連年下滑而引起的,情況是早就存在了,只是到了一個臨界點就 爆發了,但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糧油漲價跌價都只是一種市場行為,而市場經濟的特 征就是,價格自發地隨市場有漲有跌,并進行正常調節,或采取進口糧食等措施來平抑糧 價。
雖然糧油的價格不會一路漲上去,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已開始實實在在的出現,雖然我們還不敢妄言新一輪通漲已經開始,因為現在還只是初露端倪。但持續多年的通貨緊縮 已止住了腳步,這已經毫無疑問,因為不僅糧油漲,水泥、鋼材、銅、鋁、煤也已開始連 續上漲,連我家門口原賣8毛的包子,也已改為1元了。
鑒于現階段我國維護匯率穩定的決心十分堅定,通貨膨脹的苗頭就需要十分重視,萬一真的進入通貨膨脹周期,相信人們會接受過去的教訓,不會搶購那些亂七八糟的商,而 金銀幣市場肯定會被人們作為回避通貨膨脹風險的第一避風良港。
在先知先覺和對通漲有強烈預感的上海沖鋒隊的奮不顧身的投入下,金銀幣市場從十月初開始已經反轉,在人們猶猶疑疑的眼光下,行情一天好過一天,雖然北京市場參與人 員還略嫌少一點,但我相信經過幾次郵票大潮的北京人更能領悟到通漲對郵票錢幣這種微型市場影響之大,可以不夸張地說是驚天動地的。因為1985年、1991年的郵市大潮無不和當時的通貨膨脹有著直接的聯系。
大跌之后必有大漲,投資投機市場規律就是如此,金銀幣市場也概莫能外。一年的大漲行情已經初露頭角,機會已經出現,“羊年發羊財”這句年初被說爛而后來又不敢說的廣 告,現在倒真的可以理直氣壯的喊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