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決紋現身南明弘光通寶 |
發(fā)布日期:2006-2-20 21:59: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
 |
翻開古錢譜圖錄,明朝錢幣上鑄星紋從萬歷、天啟年開始重現,到崇禎錢幣又多起來,而背鑄四決紋則幾乎沒有。清軍入關后的南明政權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后卻鑄行了背上星、穿角加鑄小四決紋的弘光通寶錢,其徑2.5厘米,厚0.1厘米,重3.8克,黃銅質,錢幣傳世中因其鋅受酸侵蝕的原因呈黑紅銹色。此錢背自明清以后鑄小四決紋,今日難得一見,因而顯得珍貴。 弘光通寶錢史料上多有記載。《明史稿·三王傳》載,“福王由崧,神宗第二子福恭王之長子,崇禎十七年五月壬寅,立于南京,號曰弘光,(清)順治二年(1645年)滅之。”甲申(1644年)三月,京師失守,四月兇問至南京,參贊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迎立為帝,改元弘光,以高宏圖、史可法、馬士英等為東閣大學士。甲申十月初一日,福王命鑄弘光錢。”翁樹培《古泉匯考》載:“陳萊孝曰:弘光錢有正書八分書兩種,背穿上有星及鳳字者。”夏龍《幣海漫游》158頁中說,弘光錢上有恩、戶、工、鳳等字和星紋。可見筆者這枚同時鑄星和四決紋的弘光通寶錢,泉幣專家都未曾見過,極有可能是因戰(zhàn)亂而鑄量極少的出譜品。 古錢幣上同時鑄星和四決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古錢幣中穿角上延伸鑄小決紋,古錢譜中較少見,而鑄四出紋者居多。小四決紋源自秦始皇定型的方孔圓形“半兩”錢的尺寸含義。據錢幣專家考證,秦半兩重12銖,直徑26毫米至29毫米,以方孔的四角為起點,分別延長孔邊,射線交于外圓,各起點到交點的距離都為“六”的本數或倍數,“六”又是陰陽五行中“水”的記數,說明它和陰陽五行思想有密切聯系。弘光錢背穿角向外凸出的斜紋,正是象征“半兩”錢“分別延長孔邊、射線交于外圓”尺寸的陰陽五行意義。 陰陽五行中的水德,是秦漢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來附會王朝的命運。古代王朝的建立,必自稱具有五行中的一德,如南朝劉宋王朝自稱以水德王,故舊史或稱為水宋。因此,此弘光錢背穿角上的小四決紋,極有可能象征南明皇帝朱由崧為王者受命之運,暗稱以水德王。南明都居江南一隅的水鄉(xiāng)南京,我們從其“弘光”年號之意也可窺見一斑:弘,大也,如弘愿、弘圖。《晉書·裴秀傳》有“勛業(yè)弘茂。”弘還有擴充、光大之意,《論語·衛(wèi)靈公》云:“人道弘道,非道弘人。” 可惜清軍入關后,一連串出江南的明王朝3個皇帝,他們全是十足的酒肉皇帝。當時民謠形容南明小朝廷的腐敗說:“職方(泛指地方官)財如狗,都督(高級武官)滿街走,相公(高級文官)只愛錢,皇帝但吃酒。”(中國商報網 周泰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