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接到藏友張先生的反映,說他曾經在2004年從攤販手中購得全套“第三套人民幣”,今年以來,幾張鈔票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顏色發黃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品相,他想知道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筆者隨即請張先生拿來他的“第三套人民幣”,請我市有關專家鑒定。
專家認為,這套人民幣雖然是真的,但是卻經過了特殊處理,它們原本并非新鈔,攤販用化學藥品清洗掉表面的污漬,再加以熨燙,使其平整如新。缺乏經驗的收藏者購買時很容易被其外表所蒙蔽。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經過加工的人民幣就開始發黃,收藏價值大打折扣。
專家指出,如同翡翠的品質指標一樣,人民幣收藏品也分A貨、B貨、C貨,收藏愛好者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區分。近年來,隨著錢幣市場的發展,個別商家在利益的驅動下,運用各種手段加工制作出人民幣收藏品B貨、C貨充斥市場,使藏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專家說,人民幣A貨就是從銀行發行出來后就沒有流通過的、全新版的紙幣,它們如同“純天然翡翠”;B貨是指那些流通過的、品相較差的紙幣,停止流通以后,不良商販使用化學藥品浸泡洗染,然后熨燙,冒充A貨出售;C貨則是指加工者將人民幣的編號加以改變,連號越多,價值越高,有人甚至將兩張破損的鈔票通過拼接、粘補等方式組合在一起,看似一張完整的鈔票。專家認為,對于人民幣藏品,除了鑒別表面顏色是否均勻,還應將紙幣對光觀察水印以及有無折痕等。當然,最穩妥的方式還是到經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批準設立的錢幣經銷部購買,消費者還要確認商家是否持有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經營流通人民幣許可證”。
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多種“人民幣收藏冊”,同一套人民幣的價格差別較大,以第三套人民幣為例,中國人民銀行從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第三套人民幣,中間采用了分次發行的辦法,發行時間分別是:1964年、1966年、1967年、1969年和1974年。于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使用,流通時間長達38年之久。這套人民幣中的紙幣,從面額的大小和各券別的顏色、冠字、號碼、水印水平、凹印刷工藝上來區分,有25個以上的不同版別,其中根據存世量的大小分別有不同的投資價值,價格也會有差別,消費者應注意鑒別,不要貪圖便宜而舍棄了收藏價值。
新中國誕生以來,我國共發行了5套人民幣。人民幣作為法定貨幣,綜合反映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特點,可謂方寸之間見國情。目前宣布退出流通的人民幣共有四套,其中第四套只是宣布逐漸退出流通,從1999年10月1日第五套人民幣問世之后,第四套人民幣有些券別雖在市面流通,但從銀行角度來說是“只收不付”。
按照當今的市場行情,品相好的全套第一套人民幣的價值已超過300萬元。目前正值第四套人民幣宣布退出流通不久,一些券別還在繼續流通,但是有眼光的投資者已開始收藏了,目前該套人民幣的市場價比面值增加不多,收藏者可適當介入,其升值空間無可限量。
出處: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