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環球企業家》執行主編 楊福
對任何主辦國來說,奧運會都不僅僅是一項體育盛事。對于剛剛享受到經濟和社會巨大進步的中國來說,更是如此——籍一場規模空前的賽事,來測試中國的上升實力,展示一個新的、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形象,并讓正謀求全球競爭力的中國企業找到最佳秀場。
一年倒計時的鐘聲已經敲響,因巨大規模而伴隨的巨大期望,在一年后,到底會是一種什么比例的兌現?這堪稱是自2001年以來最激動人心的商業猜想之一。
不妨看一下舉辦1988年奧運會的韓國。
在奧運開幕的前幾年,“韓國制造”的彩電、錄像機、電腦、微波爐和鋼鐵等商品正充斥美國市場,以巨大的價格優勢從日本對手那里搶奪市場份額。韓國開始被西方輿論貼上“第二個日本”或“第二個西德”的標簽。
但支撐其出口導向型經濟核心的,還是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每煉成一公噸鋼鐵,韓國的勞動力成本是23美元,日本是132美元,美國則是164美元。韓國工業化的速度和規模雖讓西方側目,但在關鍵領域它仍缺乏核心技術。其對美的貿易順差則在華盛頓則引發了貿易保護主義——在美方的壓力下,自1985年9月的三年內,韓元對美元匯率已上升了20%。
韓國固然需要一場盛大的奧運賽事來讓世界重新認識自己,但仍得面臨這樣一個兩難選擇:如果放棄低成本的優勢,韓國將很快會被其它迅速工業化的新興市場國家超越;如果要往前發展,它就得與美國和日本的企業進行更為激烈的競爭。
答案是向上攀爬,轉向質量和利潤,獲得技術的主導權——以三星和現代為代表的韓國企業明白,低廉的匯率和低勞動力成本等競爭優勢注定會在將來失去。為此,他們在消費電子等領域挺進高端,并開始進軍汽車、半導體和生命科技等戰略性行業。在研發上他們不吝投入——1988年三星用于研發的投入即達到4.3億美元,更視高質素的國際化人材為一切之本——三星人力開發院在當時的年預算已逾2000萬美元。
這種雄心難免遭遇外界的質疑,而事實上它們也初戰失利:現代出口美國的汽車在最初的短暫成功之后旋即陷入質量危機;而現代和三星斥巨資興建的動態存儲芯片工廠恰逢該行業價格低谷。最終,堅持就是勝利的傳統智慧得到證明。如今,三星已躍升為最受尊敬的電子企業之一,而現代汽車也躋入世界十大汽車廠,韓國則成為世界第十二大經濟體。
似曾相識?的確,當年推動韓國經濟崛起的一些大背景,諸如低油價以及美日貿易磨擦提供的空檔,不大可能在中國企業身上重演。但事關一個全球化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拷問,則是共同的。一年后開幕的北京奧運會,固然會給中國企業提供一個難得的品牌躍升機會,但如果這種躍升不以質量、技術和人材儲備為前提,國際化的征程難免會異常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