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第一財經 > 正文
         
        中國的不幸在于有出賣國家利益的買辦精英集團
        發布日期:2008-4-12 11:2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張宏良

        2007年9月

        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也有30年了,對比日本的經濟起飛,50年代到80年代,基本上是國家產業和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福利和保障步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為什么在中國廣大人民卻沒有得到高速發展帶來的利益呢?

        外資摘桃子的巨大財富流失

        目前的危機不僅僅是道德體系崩潰的內部腐爛,更大的危機是外資對中國產業的掃蕩,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購中國的產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價格之低完全如同搶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過兩次摘桃子運動。第一次摘桃子就是國企產權的私有化改革,把全體中國人民幾十年艱苦奮斗創造的財富改革到少數人手里;第二次摘桃子就是今天的外資化,外資勾結中國買辦集團,用廉價購并方式把中國建國以來58年創造積累的財富席卷而去,請大家看一下屏幕上的統計資料:

        銀行資產流失統計

        1、中國工商銀行

        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工商銀行,收購工行約10%的股份,收購價格 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凈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9.3倍,世界罕見。

        2、中國銀行

        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共51.75億美元(合人民幣約403億),收購價格1.22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5月10日盤中價格6.26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822億元,四家外資公司凈賺2419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6.6倍。

        3、興業銀行

        2006年,香港恒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賺共出資27億,以每股2.7元的價格購入興業銀行10億股,上市后,股價達到37元多,三家外資公司凈賺約370億。根據2007年2月12日《參考消息》報道,以后每年都有300%以上回報。該銀行上市募集資金共159.95億,等于全部送給了三家外資公司。該銀行國內發行價格每股15.98,吸引的網上網下申購資金高達11610億。

        4、深圳發展銀行

        美國新橋投資集團以每股3.5元購買深圳發展銀行3.48億股,目前股價已達35.8元,投資增值10倍,按照深發展20億多股計算,新橋用 12.18億獲得了700多億。根據新橋目前的做法,很快將達到1000億元。而新橋集團本身就是莊家,根本不是銀行,如何能改善我國銀行治理結構?況且整個銀行都被美國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對我國又有什么意義?

        5、華夏銀行

        德意志銀行和薩爾"奧彭海姆銀行聯合組成的財團將出資26億元人民幣,購入華夏銀行約5.872億股份,占華夏銀行總股數的14%。每股價格4.5 元,現在近14元,凈賺56億多人民幣。目前已被德國銀行控股,500億落入對方手中。目前德國人對華夏已形成了聯合控股,該銀行名義上還是中國銀行,實際已成為外資控股銀行。

        6、中國交通銀行

        匯豐銀行(匯豐)持股交行19.9%的股權,出資144.61億元購買91.15億股,每股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現在市價超過10港元,凈賺近800多億,07年國內A股發行上市又賺取500多億,合計將近1400億,10倍回報。

        7、中國建設銀行

        上市前,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6億美元購買建行9%和5.1%的股權,每股定價約0.94元港幣。發行價格2.35元港幣,最高市價5.35元港幣。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億股計算,2家凈賺1300多億港幣。

        8、浦東發展銀行

        花旗集團出資6700萬美元收購浦發行4.62%的股份,超過1.8億股,每股約2.96元,并且協議規定日后花旗集團有權收購19.9%的股份.目前浦發行股價超過38元,花旗凈賺62億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權,一旦行權將賺取62億的數倍。

        9、民生銀行

        2004年,淡馬錫控股旗下的亞洲金融公司以1.1(約8億人民幣)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民生銀行2.36億股股份,占民生銀行總股份的4.55%,約3.72元,目前該股已達12元多,加上兩年送配,市值已達50億元,凈賺約40億。

        (上述交易低價轉讓外資凈賺約9200多億,加上下面廣發行,損失超過1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轉讓的損失,再加上已經全部完成合資的等待上市的幾十家地方銀行,未來損失將越來越驚人)

        10、廣東發展銀行

        2006年美國花旗銀行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自己出資不過60億,就控制了擁有3558億元總資產、27家分行、502家網點,與世界83個國家和地區 917家銀行具有代理行關系,連續多年位列全球銀行500強的廣東發展銀行。并且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托還各搭進去60億,共180億。把銀行白白送人還要再搭進去180億,已經完全超越了市場交換的范疇。

        11、渤海銀行及地方銀行

        另外,2005年掛牌成立的我國第一家股份制銀行——渤海銀行宣布,渣打銀行以1.23億美元購入即將成立的渤海銀行19.9%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除了參股渤海銀行之外,渣打銀行參股光大銀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外資銀行在華進入了加速發展期,中國全部銀行無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資銀行參股或控股。

        12、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也是第一家引進外資的保險公司,匯豐集團是平安最大外資股東,匯豐是2002年投資6億美元,50億人民幣投資平安;平安集團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發行價11.88港元,目前已上升到40元港幣。今年2月又募集A股資金388億。截至2006年6月30 日,集團總資產為人民幣3,587.18億元,權益總額為人民幣381.04億元。目前,公司市值近2000億港元,A股5500億人民幣。

        13、新華人壽

        新華人壽即將上市,現在蘇黎世保險持有新華人壽22800萬股,每股5.25元,持股比例為19%,已成為新華人壽的最大單一股東。但實際上,目前新華人壽的實際控制者是東方集團,由于東方實業和東方集團分別持有新華人壽5%和8.02%的股權,再加上東方集團持有新華人壽其他股東的股權,東方集團直接或間接持有新華人壽的股權肯定超過20%。(據說,蘇黎世通過中國公司暗中控股已超過56%,投資34億,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億)

        這是我為寫《中國銀行已成為外資超級提款機》專門調查統計的資料,當時在統計過程中忍不住直流淚,我們并沒有發生戰爭,更沒有戰敗要進行賠款,可是上述損失如同戰敗賠款那樣讓國人痛心。上述廉價賣給外資的銀行股,無一不是遠遠低于市場價格,最低的如興業銀行甚至不到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四家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僅2006年一年銀行股賤買損失就超過6千億元,整個銀行金融領域能統計到的損失就超過萬億。可能大家感覺這些數字很枯燥,我們對比一下大家就會感覺到這些數字的含義了,根據國務院醫改調查小組組長葛延風講,解決全國的醫療問題每年 6800個億就夠了,可是僅僅幾家銀行就把全國的醫療費用送給了外資。

        外資控股金融機構的兩種模式:買辦和漢奸

        我們并不反對開放,關鍵是開放的目的是什么?開放的目的應該是增強我國經濟實力,而不是要把財富送給外國人,中國的銀行是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發展起來的,即便賣給外國人,也應該按照市場價格,至少應該和中國投資者價格相同,像興業銀行國內發行價15.98元,大家都搶破頭,競購資金超過一萬億元,沒有任何道理把市價37元多的股票以2.7元的低價賣給外資。特別是廣東發展銀行,不僅以區區60億價格賣給美國花旗銀行,并且還搭進去180億現金的“嫁妝錢”

        (由中國移動、中國信托、更加電網各掏60億幫助花旗收購),這已經不是買賣了,白送還搭錢,真的如同歌里唱的那樣“帶上你的妹妹,拉上你的嫁妝,趕著大車來”。幾千上萬億啊,我們去年全國工資總額才兩萬多億元,去年全年GDP增長部分也就是2萬億啊,可僅賤買銀行股一年就被外資拿走上萬億,老百姓又怎么能不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

        有人說,銀行股賤買是為了引進戰略投資者,改善銀行法人治理結構,這個理由聽上去好像有道理,仔細一看就荒唐了,其一,無論控股深發展銀行的美國新橋集團,還是參股中國工商銀行的美國高盛公司,它們本身都不是商業銀行,它們本身就是投資公司就是炒做的莊家,如何能改善中國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其二,像深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已經落入外資手中,成為了外資銀行,即便是能夠改善法人治理結構,也是“為他人做嫁衣裳”,與我國已經沒有了任何關系。你整個銀行都被人拿走了,改善不改善結構和我們還有什么關系,如同你媳婦都被人領走了,衣服漂亮不漂亮還有什么關系!特別是是廣東發展銀行的買賣方式,最讓國人難以接受。我們國家為了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專門規定,外資單獨參股中國銀行不能超過20%,聯合參股中國銀行不能超過50%,這本來是保護我們利益的一個法規,結果反而害了我們,為了繞過這個法律,美國花旗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聯合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托各掏60億收購廣州發展銀行,并且收購協議明文規定,中國移動、國家電網、中國信托只是“陪太子讀書”,不得參與任何經營活動,包括人事權在內的銀行全部經營管理權,統統交給美國花旗銀行。就這樣,把中國老百姓辛辛苦苦創辦的一個大銀行送給了美國人。

        我到現在也想不明白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按說中國官員的政治風險意識是最敏感的了,白送外資一個銀行還搭上180億現金,別說老百姓知道了會罵娘,即使落到政敵手里也是一個擺脫不掉的把柄,應該是沒人干這種事情的,誰愿意為外資白白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呢?可偏偏花旗銀行就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我們不知道花旗銀行是怎么買走廣東發展銀行的,但是我們卻知道花旗銀行在中國第一筆業務是怎么來的,就是送給當時中國洋務運動的總設計師、北洋大臣李鴻章一百萬白銀,大家去看一下花旗銀行在華發展史就知道了,網上有這本書。花旗銀行在中國第一筆業務就是依靠行賄李鴻章得來的,李鴻章是晚清中國洋務派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當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另外一個讓國人痛心的外資購并模式,就是外資暗中控股新華人壽保險公司。雖然我們不能確定花旗銀行收購廣東發展銀行是不是買辦模式,但是我們能夠確定瑞士蘇黎士公司暗中控股新華人壽是典型的模式。瑞士蘇黎世保險公司為了繞過持股不能超過20%的中國法律限制,在公開持股20%的基礎上,暗中再以中資機構的名義分別參股新華人壽,持股總數已超過54%,新華人壽實際上已經成為外資公司。在和抗戰時期的模式完全相同:幾十萬日軍控制著二百萬偽軍,二百萬偽軍控制著一千萬,一千萬控制著萬萬中國人。現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全部銀行都已經完成了所謂引進戰略投資者(外資)的任務,也就是說外資已經進入了中國所有銀行,蘇黎世公司可以這樣干,其它外資公司同樣可以這樣干,特別是對于那些美國巨型金融機構來講,干這些事情更是輕車熟路,如此一來,到底有多少銀行實際上已經落入外資手中,是一個無法統計的數字,也是一個十分要命的數字。丟掉銀行和丟掉其它產業不一樣,其它產業丟掉一個公司,只是損失一塊財富,而丟掉銀行,則是丟掉一條財富管道,財富會順著這條管道疾速流走。如果不能把住銀行這條財富管道,別說我們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經濟高速增長還沒有富不起來,就是再經歷幾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仍然富不起來,為什么?財富都順著管道流走了。

            匿名發表·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上一篇:人民幣升值的負面效應開始驚現 下一篇:中國外向型發展戰略正在遭受重創

        相關新聞

         

        焦點圖片
        再也跌不起了!俄羅斯 美軍宣布“華盛頓”號
        最新資訊

        ·9月25日熱門品種點評
        ·國際貴金屬市場9月26日早報 
        ·適時增加黃金儲備利大于弊
        ·眼下投資黃金還是捂緊口袋
        ·國慶期間逢回落買金較劃算
        ·金價900美元下方等待指引
        ·瑞銀上調中短線金價預期
        ·金價壓力顯現 
        ·雷曼危機引發國內理財市場三大猜想
        ·澳大利亞十二生肖大全套上市 

        經典美圖

        4300年的英 秀美迷人靚 極致美女林
        美女自拍寫 過癮!你能 孫菲菲最新
        閉月羞花 百年成妖, 售樓小姐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2008 JiB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