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已突破每桶135美元,據高盛分析師估計油價將在兩年內突破每桶200美元。滯脹風險蔓延全球。
有人回過頭來指責中國石油定價機制不合理,補貼了全世界。主張中國應該理順油價,實現油價的市場定價體系。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在不恰當的時候做正確的事,結果不會正確。
改革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市場價格闖關需要外部市場價格平穩,這兩個條件目前都不具備。
目前國際市場如此動蕩,正是顯示我國石油壟斷企業資源集聚效力、保障經濟安全優勢的時候。當初之所以實行壟斷,是為了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但目前能源安全所受的威脅越來越大。有人說,正因為保障石油公司的安全,所以必須實行市場定價,或者實行價格補貼。果真如此,就與當初資源集聚保障安全的本義背道而馳。我們設立壟斷企業的原因和目的究竟是為什么?如果此時油價與國際接軌,那么,能源價格上漲所導致的經濟安全的巨大隱患誰來負責?
當然,石油公司虧損的隱形成本總需要有人支付。國際能源署(IEA)稱,中國今年發放的對煉油商補貼約450億美元。有消息稱,有關部門也在研究提高石油公司特別收益金起征點的政策。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不僅被套的中石油股民要為中國石油事業作貢獻,恐怕銀行等機構也難幸免。但石油公司仍然痛苦不堪,國內外成品油價差近3000元/噸。雖然有石油公司將質量低下的重油與德克薩斯輕質油,有將國內產油按國外油田開采成本相提并論,有注水成份,但總體而言,中石油與中石化等石油壟斷企業利益受損,是不爭的事實。
但這怪誰呢?當初石油壟斷企業在境外廉價融資,融得的資本沒有在第一時間用于石油戰略與商業儲備體系,主要也沒有用于油源開采,而是拿來進行境內市場的擴張與壟斷,當時全球油價在每桶20多美元的低位,可石油公司顯然認為在境內排斥競爭者更重要,他們借政策之威壟斷油源,收購加油站,擠走民營煉油廠,與一戰前的洛克菲勒如出一撤。當時,怎么不提價格闖關?
中國石油定價機制非常不合理,早就應該改革,不過不是現在,F在強行闖關,相當于讓重癥病人跑長跑,后果難以預料。如果目前油價與國際接軌,無異于給中國的通脹火上澆油,將導致中國的通脹壓力直線上升,同時推動國際油價進一步上升,形成全球資金圍獵中國的情況。這種悲劇不能一再上演。
如果要價格闖關,現在所能做的是建立油價市場化的基礎條件,我們能做的是進行中藥調理——控制國內通脹壓力,盡快開征燃油稅,建立石油戰略與商業儲備,開放油源進口與批發,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在國際石油價格走低時進口、高價時出口,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逆勢而為,在國際市場價格高漲時大量進口——這說明,目前我國的石油儲備與定價基礎條件存在一系列的漏洞,現在放開只能是火上澆油。可以肯定的是,包括印度等在內的新興市場,都不會在短期內放開油價,那種名義上很美的市場化,其實是對本地市場的竭澤而漁。
一些國外航空公司紛紛跑到大陸地區加油以蹭低價油的光,中國以壓低的資源價格補貼全世界,這些令人痛心的現象是改革滯后或者石油行業改革出現方向性錯誤的結果,而不是現在就實行定價市場化的理由。正因為改革的滯后,才使得石油行業動輒得咎。我們要做的是盡快打下市場定價的基礎,而不是一口吃成個胖子。早干什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