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諸如“石油危機”、“金融危機”耳熟能詳的時代,糧食危機很多年沒有人提起了,但是,糧食危機卻真真切切地到來,而且,來的是那么的突然和兇猛。
4月1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稱,糧食騷亂已經在數個非洲國家、印尼、菲律賓以及海地等國家發生,如果全球糧食大國不采取有力的措施抑制糧食價格,發展中國家最近出現的“糧食騷亂”有可能進一步蔓延。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37個國家面臨糧食危機。這一警告與世行報告不謀而合。世界銀行發布警告稱,由于糧食和能源價格達到連續6年來的最高點,墨西哥、也門等33個國家可能面臨“社會動蕩”。這些國家有的是已經存在大量饑民,有的是因為糧價過高導致大量新的饑民出現。
據統計,世界主要糧食價格自2005年來已上漲80%。今年3月,大米價格達到19年來最高,小麥價格創下28年來最高。僅今年頭兩個月,世界糧食價格就上漲了9%。與現實糧價更可怕的是各種因素對糧食進一步上漲預期的強化。
第一,減產。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災害性天氣不斷出現,導致整個世界農產品總產量在下降。
第二,限制出口。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糧食出口采取限制性措施。有的國家降低出口退稅或加征出口關稅,有的國家削減出口量,有的國家提高出口糧食價格(如印度將出口大米的最低價格大幅調高近五成),有的國家干脆直接停止糧食出口,這導致國際糧食貿易量迅速下降,加劇了糧食供應的緊張局勢。
第三,糧食庫存減少。全球糧食儲備已降到歷史最低點。以大米為例,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大米庫存量已跌至7520萬噸,創下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僅為本世紀初的一半。
第四,乙醇燃料。大量糧食用于制造乙醇燃料是導致糧價飛漲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預計2008年將耗費大約1.3億噸玉米生產乙醇燃料,這相當于全美國玉米產量的一半。印度已有9個州和3個地區下令使用調和5%乙醇的汽油。菲律賓政府通過法案,計劃用生物乙醇逐漸替代汽油作為交通運輸燃料。泰國能源部也決定從2008年起,在銷售的91號汽油中摻入10%乙醇。全球為了防止能源危機,卻陷入了一個更大更危險的危機——糧食危機之中。
第五,糧食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化肥為例,近5年來,隨著國際油價不斷攀升,國際化肥價格已經上漲了近兩倍,這直接導致了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
在全球糧食減產的時候,中國非常幸運地實現了糧食連續四年豐收,供需基本平衡。但是,我國糧價同樣經歷了一個快速上漲的過程。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00個農產品主產縣集貿市場農產品價格的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1-2月份糧食價格繼續維持上漲態勢,其中大豆、玉米和小麥價格同比漲幅較大,分別為41.6%、14.4%和8.8%。主要原因是:
其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房地產等行業急劇擴張,蠶食耕地,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其二,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我國不斷向工業領域轉移農業資料,導致剪刀差(指在工農業產品的比價中,工業品價格偏高,農產品價格偏低,從而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不合理的價格差距)擴大,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在一些地方,農民紛紛進城打工,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迅速減少,在不少地方,農業生產落在了老弱婦孺身上,他們既無精力,又舍不得投入,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甚至出現了大面積的農田因無人耕種而荒蕪的現象。
因此,我國雖然沒有遭遇糧食危機,但隱患并不少。尤其是去年,由于糧食價格大漲,一些糧庫無視有關法規的規定,擅自出售儲備糧以賺取差價,原本想著高價出售,等價格下跌再“補倉”,但沒有想到糧價一路上漲,使得一些糧庫甚至發生了售空儲備糧的情況。而有的糧庫干脆就虛報儲備糧,以騙取國家每噸74元的糧食保管費。因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出:“有人向我反映,國家糧庫存在虛報現象,至少有兩個地方糧庫是空的。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糧食,建議國家好好查一查!”媒體調查的結果印證了袁隆平院士的擔憂:有的糧庫“去年秋天就已清倉了,沒有一粒糧食”。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是最大的糧食消費國,一旦缺糧后果不堪設想。目前世界糧食年貿易量僅為2億噸,中國倘若大量缺糧根本無法通過國際市場達到滿足。因此,在全球糧食危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國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及時做好準備。
首先,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這種扶持必須是具體的,且必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唯有此,扶持性政策才能真正得到落實。
長期以來,我國對工業的重視超過農業,由此,導致農業資源不斷向工業轉移,資本和勞動力也跟著撤離農業向工業領域轉移,從而,造成農業生產發展緩慢。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當中國2001年加入WTO的時候,我國的糧價普遍低于國際糧價,當時的朱镕基總理非常擔憂入世對我國農業造成沖擊。而在目前,中國的糧食價格是全世界最低的,國際市場小麥和大米的價格是中國的2到3倍。這正是農民利益為工業發展讓步的結果。
現在應盡快改變這一局面。最起碼應該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2007年,是我國對農業補貼力度最大的一年,但種糧農民平均每畝地也只是得到27元補貼。與美歐諸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力度相比,可謂天壤之別。比如,英、法等國的農民每年可獲得到5000美元的直接補貼——每位農民每年可獲得補貼的上限為30萬美元,美國每位農民每年可獲得的補貼上限現在更是高達36萬美元。去年12月,美國參議院又批準了一項高達2860億美元的農業法案,對國內農業生產者提供補貼。除了加大直接補貼,我國還應加大可以間接讓農民受益的補貼。比如,對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企業減稅,降低農用生產資料價格;政府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培育并低價向農民提供良種等。
其次,應積極推動農業集約化生產。在糧食危機日益逼近的今天,包產到戶的傳統經營模式所暴露出來的效率低下問題日益突出。倘若不盡快扭轉,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糧食供應緊張狀態可能加劇。應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盡快在條件成熟地區推廣集約化生產,發展現代化農業,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方法來增加糧食供應總量。目前,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具備了集約化生產的條件。比如,由于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一些地方出現地多人少甚至大量土地荒蕪趨勢,農村土地流轉也呈現規模化、加速化、多樣化的趨勢,為農業生產向集約化、現代化過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事實上,一些地方已經開始步入農業集約化生產階段。
政府還應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民在農業生產方面加大投入。同時,還應該徹查糧食儲備情況,對于虛報糧食儲備量,或擅自拋售儲備糧的行為應嚴厲處罰,以防止部分糧庫空虛損害國家的糧食安全,造成糧價的劇烈波動。另外,還應該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控制糧食出口。由于我國糧價低于國際糧價,一些企業或個人未來牟取私利,瘋狂出口糧食。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1至10月份,我國小麥出口量竟然是進口數量的23.46倍!這也是造成我國在糧食豐收的情況下價格扶搖直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中國,一旦中國糧食因自然災害而減少,龐大的需求將把國際糧價推高到難以想象的地步。因此,盡快采取措施,全面預防、應對糧食危機,不僅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展示對國際糧價穩定負責的大國形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