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化之都魏瑪 |
發(fā)布日期:2003-11-20 19:41:00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就像雅典曾是歐洲文化的心臟一樣,魏瑪也有過作為德國文化中心的輝煌時代。兩位文壇巨擘歌德和席勒曾在這里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文學作品,李斯特等世界聞名的藝術(shù)家也曾在這里生活。魏瑪代表著古典文化的傳統(tǒng),被人們贊譽為德國的雅典。魏瑪位于圖林根州府以東20公里,人口6萬,是座風景優(yōu)美、古色古香的城市。它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懷抱中,清澈的伊爾姆河水從身邊靜靜的流過,掩映在樹木花叢中的中世紀建筑物,以及富有田園詩風味的公園,還有矗立在公園和街頭的雕像,都給魏瑪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魏瑪?shù)镊攘Ω谟谒挠凭脷v史和文化傳統(tǒng)。公元975年,皇帝奧托二世在這里大會諸侯,使這座千年古城首次載入史冊。從1547年起,魏瑪成為薩克森-魏瑪公國(后為大公國)的京城。城里的故宮和郊區(qū)的貝爾維德雷宮及梯夫特宮就是當年留下的宮邸。這個諸侯國小國寡民,無力爭雄,于是歷代邦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藝術(shù)方面。公爵卡爾·奧古斯特(1758-1828)特意邀請在文壇初露才華的歌德來擔任大臣。1775年年僅26歲的歌德來到魏瑪,在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華,為魏瑪開創(chuàng)了第一個文化上的黃金時代。歌德不少千古傳世的作品都是在這里創(chuàng)作的,他的巨著《浮士德》也完成于魏瑪。詩人和劇作家席勒也兩度在魏瑪生活,并在這里寫了劇本《威廉·退爾》。此劇歌頌了瑞士傳奇式的自由英雄,鼓舞了人民反抗專制的斗爭意志。然而受到奧古斯特公爵資助的不僅有歌德和席勒。小說家兼莎士比亞蓍作翻譯家維蘭德(1733-1813)從1772年起到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瑪。從1776年起德國啟蒙運動最有名的理論家赫爾德(1744-1803)也住在這里。他的思想強列地影響了德國的狂飆突進文學運動。那時的魏瑪群星燦爛,堪稱德國的精神首都。1708年到1717年,音樂家巴赫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他的一些著名作品。馬丁·路德的朋友和肖像畫家克拉納赫(1472-1553)在魏瑪度過了一生中最后的時光。他的舊居至今仍在。市教堂內(nèi)的祭壇畫就是他的作品。這些也都是魏瑪文化史上的大事。
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是魏瑪?shù)牡诙䝼文化黃金時代。1848年,有“音樂之王”稱譽的鋼琴大師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人)來到魏瑪擔任宮廷樂長,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但丁交響曲》和《浮士德交響曲》等杰出的音樂作品。同時,李斯特還指揮了同時代作曲家瓦格納、舒曼、柏遼茲和他自己作品的演出,使魏瑪無可爭議地成為當時歐洲的音樂中心。李斯特創(chuàng)辦的魏瑪音樂學院至今享有盛名。他的故居在伊爾姆河公園旁邊,是一座花園別墅。客廳與琴室合為一體,擺著他當年用過的鋼琴。1860年魏瑪創(chuàng)辦了一所美術(shù)學院,德國最重要的印象派畫家利貝曼(1863-1935)曾就學于此。1919年,建筑藝術(shù)家格羅皮烏斯把這所學院和實用美術(shù)學校合并為公立包豪斯學校。這是一所融藝術(shù)、手藝和技術(shù)于一體的新型建筑學校,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建筑主義學派。1925年,包豪斯學校遷往德紹。1933年以后,許多曾任教的藝術(shù)家流亡國外,將他們的思想傳播到海外,為各國建筑界所推崇。戰(zhàn)后,魏瑪又重建了建筑學院。
魏瑪不僅曾是德國文化藝術(shù)的心臟,而且還曾在政治史上留下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意志皇冠落地,王侯們也紛紛退位。1919年德國國民議會在魏瑪制訂了第一部共和憲法,民族劇院就是通過該憲法的會場。人們把這個憲法稱為魏瑪憲法,依憲成立的共和國為魏瑪共和國。14年后,希特勒上臺,扼殺了魏瑪共和國。希特勒時期是魏瑪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在這個文化古城西北8公里的布痕瓦爾德設(shè)立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五六萬人在那里喪生。二次大戰(zhàn)中魏瑪再遭嚴重破壞。戰(zhàn)后,德國文化傳統(tǒng)在這里重獲新生,許多文物古跡得到修復。兩德統(tǒng)一后,經(jīng)濟的復興使魏瑪更加絢麗多彩,1999年歐盟把魏瑪定為“歐洲文化之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