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中國集郵報
近年,除了縮量普資片外,郵資封片在郵市中的地位每況愈下,大不如前。那么,曾經風光無限,屬郵市中主流熱門板塊的郵資封片,如今何以在郵市中少人問津?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受郵市大勢低迷的影響。
近兩年,特別是自2003年大小版并舉以來,種類繁多的量少小版郵票的發行,必然造成有限的郵市資金基本只能圍繞小版張轉,局限于小版郵票的炒作。
二、發行和銷售渠道不暢。
近年郵資封片與紀特郵票一樣存在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并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郵資封片既不在郵政窗口銷售,又不辦理預訂,直接批量拋向集郵市場,造成郵資封片很少被集郵者收藏而幾乎成為郵商的專利,市場炒作的籌碼。因此,改進發行和銷售方式,暢通銷售渠道,是提升郵資封片的形象和地位的關鍵。
三、對郵資封片的宣傳不到位。
紀特郵票的發行有預報,每年都要開展最佳郵票評選等等。但郵資封片的發行,有時甚至連預報都沒有,導致出現“報春花”臆造封在郵政通信中使用長達1個多月才被發現。由于對郵資封片的宣傳不到位,甚至連最基本的宣傳都沒有做到,必然造成郵資封片的影響力下降,因而不能引起更多集郵者和普通用戶的關注與重視。
四、發行政策搖擺不定。
在發行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充分的調查研究和科學、合理、系統的安排,隨意性較大。如此,一是導致不同年份和同一年份的不同品種的發行量相差懸殊,以及不切實際地隨意大幅增量。比如去年發行的紀念郵資片最高印量達到600萬套,最低的只有258萬套,相差2倍多,尤其令人費解的是,2003年以前發行量300萬左右的紀念郵資片不少尚處于打折的情況下,2004年的紀念郵資封片的發行量不減反增,并且最高達到600萬之巨。
二是造成形式上比較混亂,缺乏連貫性、系統性和穩定性。比如特種郵資片時而分高值組和低值組,時而分普通型和本冊式,有時又只有本冊式或普通型一種類型。去年是出人意料地發行2套均為單枚平信面值的特種片,此舉自然深受集郵者的普遍歡迎,但發行政策再一次變化無常,郵資封片發行計劃顯示,今年將發行的兩套特種片,已確定其中一套的枚數居然又恢復到8枚。發行政策上的變化無常必然降低集郵者對郵資封片的收藏興趣和熱情,尤其是發行種數的過多過濫、大幅擴容和不切實際地大幅增加印量直接導致郵資封片打折及問津者寥寥。
不過,筆者認為,盡管郵資封片目前是郵市中的弱勢板塊,但并非到了將被長期打入冷宮的程度,其強勢主流地位依然未變,因為郵資封片的發行量與紀特郵票相比整體還是偏低,紀念郵資封片多控制在150萬-300萬的發行量。其次,郵資封片雖然發行和銷售渠道不暢,但對具有一定郵識的鐵桿兒郵迷而言,無疑依舊是其孜孜以求的目標,確保了郵資封片長期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和市場需求。再次,紀念郵資封片和特種郵資片的價格普遍十分低廉,一些發行量僅300萬左右的紀念郵資片,目前價格還不到1元,價低的只有0.70元。因此,郵資封片仍具有廣闊的增值空間和增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