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張健初
調價表 郵市期盼已久的《2005郵票價格目錄》終于新鮮出爐。這里說的“期盼”,包含兩方面意思,一是新調價表能真實反映郵市現狀,然后以一屁股沉到底的姿態,重打米,重燒鍋,一步一個腳印向上發展;另一方面,希望以各地集郵公司能以新調價表為契機,最大程度地參與市場,與集郵大眾一起,共同打造一個全新概念的郵市。但據“前言”,《2005郵票價格目錄》是中國集郵總公司“在認真分析,研究并參照市場價格的基礎上,重新修訂、印制”的,目的只是為“廣大集郵愛好者交易時參考”。指望集郵公司能參與市場,又是集郵大眾的一相情愿。不僅僅如此,《2005郵票價格目錄》內容,與市場也仍有一定偏差。其中“喜”者,2003小版列出單獨板塊,價格定位與市場基本相符,而“憂”者,在市場嚴重打折的垃圾型張板塊,則沒有真實反映,定位全在面值以上。如此報喜不報憂的做法,雖然感情上可以理解,但從郵市自身發展角度,依舊是一種作假行為。從而也就失去了出臺《2005郵票價格目錄》的意義。
程建國 程建國現在已經是公眾人物,但造就他的起因,卻是與北京市西城區郵政局西外大街支局的官司。訴訟請求十分簡單,就是向郵局追討特快專遞貼用郵票的權利。郵票是什么?郵票是“國家(地區)郵政主管部門發行的預付郵資憑證”(《中國集郵百科全書》)。特快專遞作為郵政部門主營業務,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沒有理由拒絕貼用由他們發行的預付郵資憑證。但此事沸沸揚揚已經折騰了多年,先是消費者爭取包裹貼用郵票權,也打官司,也勝訴,國家郵政局還專門下發了《關于國內包裹納費方式等問題的通知》,后又以傳真電報(國郵傳[2004]39號)形式要求加大執行力度,但收效甚微。此次追討特快專遞貼用郵票的權利的官司,只是同一問題不同角度的延伸。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意義絕非一般。官司表面看,焦點在于特快專遞能否貼用郵票,但在官司背后,雙方都存有各自更深層次的目的。程建國以及支持他的集郵者,希望通過官司勝訴,拓展更大的郵票消耗渠道和力度,從而提升郵票的市值;而被告方,只要守住陣地,就能守住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也就守住了支局穩定的營業收入。小小官司,卻是郵票發售與郵票消費兩大陣營實力的一次較量。正因為如此,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各大媒體,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退信 無獨有偶,在程建國狀告北京市西城區郵政局西外大街支局的同時,江西財經學院的收發室,每天都在遭遇下羅郵局以郵票已“污染”、“破損”、“偽票”為理由的退信,其中國家郵政局發行的郵資封,也被蓋上“非標準信封”而退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只有四種郵資憑證不得使用:經國務院郵政主管部門公告已經停止使用的;蓋銷或者劃銷的;污染、殘缺或者褪色、變色,難以辨認的;從郵資信封、郵資明信片、郵資郵簡上剪下的郵票圖案。而下羅郵局又多出一條,凡不是他們郵政窗口售出的郵票,統統歸屬于上述郵資憑證范圍。類似現象,前些年早有發生,安徽《新安晚報》甚至刊發文章,副標題就是“黑市郵票大量銷售使用,致使銅陵郵政每年——”(主標題《嘩嘩流失六十五萬元》)。山東《半島都市報》,也曾刊發題為《“黑郵票”擾亂郵寄市場 郵局每天損失三萬多元》的記者調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說到底,在于郵政內部分工的細化。一方面,作為“集郵”郵票一發行就遭遇打折的尷尬,而另一方面,這些打折郵票流向郵政窗口,又造成郵政通信勞動的貶值。矛盾最終的結果,繞了一圈,又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集郵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