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郵市在進步 張吉弟
郵市至今仍存在著違規經營、投機“炒”作、新郵打折、交易清淡等現象,誠然不能令人滿意。但是也應看到和前幾年相比,在許多方面也有所進步。它的進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郵市全由郵政說了算的局面已被打破。
記得在郵市誕生直至1997年,郵政一直在支配著郵市,主導著行情,正如郵評人士所說“郵市是個政策市”。那時的郵政不僅掌握著郵品的發行權,還握有相當數量的JT庫存郵品。在那集郵需求正旺的日子里,郵政只要以集郵總公司的名義發個價目單,郵價就會躥幾躥。郵電部的頭頭只要說聲“郵市股市化”,新郵就會被“炒”上天。還會有一部分人為其著書立說,推波助瀾。但是,從1997年末起,郵政說的話就越來越沒人信了,越來越沒人聽了,越來越不管用了。由此也必然影響到郵政自身的利益,于是乎又是縮量,又是改版,又是贈送,又是銷毀,整打的利好消息相繼出臺。可是并未使局面逆轉,反而繼續向反方向發展。這種現象表明,郵市自身的機制在起作用,它不再受郵政擺布,不再聽郵政使喚,是由不正常走向正常的表現,是郵市的一大進步。
二、席卷全國的“炒”郵熱已成為歷史。
“炒”作新郵本身就是在暴利的趨動下,人為設置的一個“陷阱”,它是違反科學發展觀,背離收藏品市場規律的一種行為。實踐也已證明它損害了千萬個參與者的利益,暫時得利的只有郵政和極少數莊家。這場“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 場”的鬧劇,從1998年起就開始逐步收場了。2001年初和2004年上半年出現的兩波行情,只不過是“炒”家借助利好消息發動的一波行情,不值得津津樂道。目前僅剩京、滬兩個郵市尚有少數人在“炒”新,不管有誰為其撐腰打氣,都難以吸引場外資金的介入。退一步講,即使是能僥幸突破資金這個“瓶頸”,也還是撈一把就走的行情,對郵市有害無益。總而言之,“炒”郵的降溫,規模的縮小,疲態的顯露,是郵市的又一大進步。
三、場內外互動的交易格局已初步形成。
我國的集郵人數究競有多少?這是一個誰都說不準的數字,預定新郵的數字雖較為準確,又是郵政不便會布的數字。預訂新郵的人固然都是集郵者,還有不預訂而去郵市購買者,不集新郵集別的郵品者。由此推斷,目前的集郵隊伍仍舊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對郵品仍舊有著較大的潛在需求。只是隨著集郵水平的提高,購買力的增強,已由單一集JT票、小型張轉向多樣化、個性化、多層化。閉眼不看需求的變化,把目光死盯在新郵上,把新郵和郵市等同起來,依賴于發行政策的改變興市,未免有失偏頗。事實上集郵公司除了經過裝幀的新郵以外,已無其他郵品供應,郵市上賣的也多數是打折票和新郵,其他門類的郵品呈現短缺,遠遠不能適應日益提高的集郵需求,這不利于集郵隊伍的成長,也不利于郵市的發展。場外的郵商似乎看到了這一點,于是出現了郵品拍賣會、郵品網站、郵刊目錄等多種形式的郵品交易活動,生意做得比郵市還要紅火,這表明有需求就有市場,有效需求決定市場走向。郵品的場外交易彌補了場內郵品供應的不足,活躍了集郵,拉動了需求,對郵市起到了補充作用。所不同的是場內郵品多來自于官方,多為新郵,都經過了“炒”作,實際上是為官方推銷預訂外剩余的郵品,在為官方服務。場外郵品則來自民間,多為老郵品,有竟爭而無“炒”,能促進民間郵品的交流,豐富集郵者的郵集,提升集郵水平,這種取之于民,服務于民的交易方式頗受集郵者的歡迎。雖然場外交易不能取代郵市,但對郵市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郵市進行結構性調整,優化服務,向多樣化、合理化、良性化方向發展。
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