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是中國民間的老話,現在放在郵票發行決策層身上,恐怕再適合不過。8月末,郵票發行方再一次大封庫,對象是“2004年(不含2004年)以前正常渠道下發、各省自制、市場購入的集郵品(不含預訂戶未領取的年冊、封、片等集郵品)”。不同的是,此次封庫的理由是“為了準確核算集郵品收入和成本,真實反映集郵業務的經營成果”。從表面上看,此次封庫是郵政內部的一次經營盤點,與郵市現狀毫不相干。但市場參與者都是精明人,一眼就看出了封庫的真實目的。
從小處看,一年一度的的新郵大預訂又將開始,按目前的狀態,無論采取或不采取預收訂金的形式,預訂前景則不容樂觀。尤其是今年的預訂者心靈再度受創,這必將對2006年新郵預訂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再不采取積極措施,曾經為郵政帶來巨大收益的“集郵”大蛋糕,將成為一粒霉花生,吃也吃不下去,吐也舍不得吐出來。以封庫再度拉新郵預訂者上船,也是郵票發行方臨時抱佛腳的無奈招術。
從大處看,進入21世紀后,郵市持續7年多低迷,不僅參與者人氣散盡,一些鐵桿郵迷也對郵壇前景產生了懷疑。特別是2005年推出的救市“小版”,盡管優勢多多,但仍得不到市場認可,不少品種問世便遭遇打折厄運。為改變這種現狀,郵票發行方施盡渾身解數,向市場、向集郵者多次拋“媚眼”。再出封庫舊招,只是七十二般變化中的一種。
其實目前郵壇人氣低迷,真正傷害的不是集郵者,不是投資者,也不是郵商,真正利益受到傷害的是郵票發行方。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飛速發展的集郵業務,讓郵政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各地集郵部門也從“柜組”發展到“公司”,甚至是大公司。近些年郵市蕭條,集郵業務日薄西山,各地集郵業務龐大的營業機構紛紛裁員,一些縣級集郵公司干脆關門閉戶。以封庫為煙霧彈,借以迷惑集郵者,求得市場短線變陣。看起來是郵票發行方施展的“小聰明”,但骨子里,他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當初的錯誤在哪兒?說到底,有一個“誠信”問題。集郵活動蓬勃發展高峰時,發行方從中看到的不是它的文化意義,而是能為郵政“扭虧為盈”巨大的經濟價值。如果把集郵比喻為一座金礦,發行方作為采掘者,他們只單一注意“采掘”,而忽略了對金礦本身的養護。更多時候,他們是不顧誠信的亂開亂挖,無序增量,無序提高面值,限制“集郵郵票”郵政流通等等。等到金礦資源被糟蹋得差不多的時候,再調回頭想亡羊補牢,時間上就有許多問題了。
目前能改變市場弱勢狀態的重要一條,就是解決郵政誠信危機。不是集郵者不想集郵,而是集郵者對郵票發行心生疑慮。這個疙瘩不解開,集郵者不可能全身心投入。而集郵者不參與進來,這市場也無法從根本上好起來。解決郵政誠信危機,這也是郵票發行方必須走的路。
(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