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郵網
用“一枝獨秀”,來描述眼下電子郵票的市場表現,再恰當不過。
任憑你郵市大盤如何風吹雨打哀鴻遍野,電子郵票這邊風景獨好。人們驚呼:珍郵現象重返郵壇!
何也?
第一,集郵源自郵政,脫離了郵政用途,那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論政策如何“救市”,郵市依然跌跌不休,到如今基本上已經“崩”了,套死一大批人。說一千道一萬,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近些年來紀特郵票的發行已經偏離了郵政用途,乍看起來姿色撩人的“集郵郵票”,尤其是那些人工裝點的“短腿”郵品,短期內有可能拐得開起來很美,但一有風吹草動,難免摔個“大馬趴”。比如說剛剛發行的那個世界杯小全張三地郵折,看起來美不美?美!但是到哪個郵局可以寄信呢?難!所以有位香港郵友稱之為郵票太監——不中用。電子郵票則不然,當初它的試用,純粹是為了方便北京西客站過往旅客用郵,既沒有大肆宣傳,更沒有搞得花里胡哨,票面樸素之中透出落落大方的自然美,這對于了解它的每一個郵人,都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
第二,輕裝上陣,無拘無束,無羈無絆。《桂花》無齒張發行量50幾萬枚,少不少?少!但不久前一家伙就能給你搗騰出幾十封來,把一個市場形象良好的“瓶莖”精品活生生糟蹋成一個大脖子病。郵政企業的低成本超量庫存和管理無序,是懸在郵人和郵市頭上的達摩氏之劍,恰似一個低分化四處轉移的惡性腫瘤,現在單靠手術切除,不過是茍延殘喘,已經無濟于事,若想讓郵市這個“病鬼”復原,除了割掉病灶,尚須放療、化療、生物療法,綜合營養調理。可悲可嘆可憐的是,迄今為止,那些自欺欺人鼠目寸光自毀長城的郵政庸醫們遲遲不肯下這把刀……哦,對不起,跑題了。言歸正傳。電子郵票則不然,自動售票機停拆后,成品郵票郵局沒有,集郵公司沒有,一枚也沒有!那么它們跑到哪里了呢?在集郵者手里:在中國大陸的集郵者手里,在港澳臺集郵者手里,在法蘭西的集郵者手里,在英吉利的集郵者手里,在山姆大叔手里,在漢斯兄弟手里,在全世界愛好集郵的人士手里!
明白了這幾點,你就不難理解電子郵票暴漲后依然無批量貨品出來的原因了。發行的局域性、短暫性,管理的嚴格性,存世量的稀缺性,屬性的正宗性、全局性,需求的全球性,如此多的靈性賦予一身,你還懷疑電子郵票陽光明媚的未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