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會議”應該是一個里程碑,它在中國集郵事業發展過程中意義非凡。并不是說此次在鄭州召開的“全國集郵業務經營管理工作會議”,能給集郵界疲軟局面帶來實質性的改變,而是通過此次會議,發售方與集郵大
眾之間的關系,由一上一下的俯視,轉變為對等的兩條平行線。形象比喻,通過此次會議,發售方將由不可一世的龍頭老大,變為滿面笑容一臉謙恭的迎賓小姐。表面上看,這只是一次簡簡單單的身份轉換,但深層次分析,這是發售方貼近市場,貼近集郵者,并贏得參與各方更多尊重的一次大裂變。
近十多年來,中國集郵隊伍始終以逐年遞減的態勢大幅萎縮。據相關方面資料,1991年高潮時,集郵大軍號稱1800萬。1993年“圍棋”發行量5656.25萬,就是按集郵者人均方連的思路安排的。經過長達14年時間的“流失”,現有鐵桿子郵迷,總數已經不到200萬,最新推出的JF77“珠峰高程測量”,發行量就直線下降到了76萬。集郵隊伍為什么大幅萎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些年新郵發行政策過于急功近利。郵票發行量無序擴大,郵票面值無序提高,郵票款式無序增加,郵票版式無序變動,等等。實施這些措施,說是刺激市場活躍,說是帶動人氣流動,但最終目的,還是促進集郵業務發展。正因為如此,這些措施出臺后,雖也起到一星半點效果,但最后還是因底氣不足,不得不慘淡收場。
持續多年的新郵預訂政策,嚴格地說,是發售方害怕集郵隊伍迅速流失的無奈之舉。新郵全額預訂是一個套,只要鉆進去,至少這一年是逃脫不出來的。對于發售方,至少這一年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群體。但恰恰因為它是一個套,越來越多的集郵者對它敬而遠之。由于發售方工作不力,新郵發行一直遭到市場抵制,整體形象一年不如一年。集郵者全額預訂新郵,卻連續多年“年年預訂,年年虧損”。本是純粹文化的集郵,卻要以犧牲經濟利益損失為代價。如此高成本的文化活動,一年兩年可以,長此以往,“集”又有什么滋味?新郵預訂政策,也就成為集郵者聞之心寒的傷心地。明智的集郵者采取的對策,是“害人的事不做”,但“鬧人的藥”也堅決不吃。新郵預訂政策的呼應者,也因此逐年減少。
其實新郵預訂在成為集郵者一塊心病的同時,也設置了一道人為障礙,約束了集郵隊伍的發展壯大。一些想成為集郵隊伍一員的新人,習慣QQ傳遞情感,習慣于網絡世界漫游,讓他們循規蹈矩全額預訂新郵,不現實也不可能。但在本應有新郵出售的郵政窗口,卻無法買到他們看中的郵品。更具喜劇色彩的是,嚴格遵照上級主管部門規定,不在郵政窗口出售的新郵,卻以打折形式在市場低價銷售。全額預訂——郵政窗口免售——市場打折,這就是新郵的三面形象。而郵票發售方也由此陷入一個走不出的怪圈:利用新郵預訂阻止集郵業務下降,但新郵預訂越是嚴格,集郵隊伍流失就越快。到最后,新郵預訂實際反過來成為約束集郵業務發展的緊箍咒。
“鄭州會議”最大的變革,就是2006年的紀特郵票銷售,由2005年“預訂為主,零售為輔”,變革為“預訂和零售并舉”。雖然會議還只是強調“加大營業窗口的郵票零售數量”,并“把預訂以外的其他多樣化需求全部在零售方式里消化”,但必竟是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最起碼讓包括筆者在內的堅決不參加新郵預訂的集郵者,看到了新郵首發當日能在郵政窗口看到新郵零售的希望。而這些希望,就是誘惑我們回歸集郵隊伍的鼓動力。
“鄭州會議”是持續多年的新郵發售政策的一個拐彎處,前面已經是走不出去的死胡同了,硬走下去,就會被南墻碰得鼻青臉腫。拐個彎就是通道,繞過去,可能會是另一片桃花三月天。希望“鄭州會議”能拐一個好彎!
來源:大江南收藏/江南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