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大行情為什么一直未能形成 成都黃興躍
郵票市場自1997年3月高潮以來,己經過8年多時間的運行、調整,在這期間,也有過幾次象樣的反彈,尤以2001年3月的行情力度為最,爾后也有零星的個別行情,如2004年3月以炒作2003年小版的小行情。為什么持續8年之久的時間都末能形成大行情,郵票一直在深度打折的困境中掙扎,而遲遲不能解脫。這期間也有權威郵評預測在2003年要形成高潮,但事與愿違。是什么原因推遲了大行情的產生?或者說今后不會再有大行情了?郵市還會不會爆發大級別的行情: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必然的。我們只要冷靜思考,認真分折,就能領悟到其中的緣由,也就明白了為什么第四次郵市高潮的周期會拖這么久。下面闡述一點淺薄的認識,供大家參考。
一、郵市周期的滯后性是中國郵票市場發展的必然
1.郵票市場的形成及發展
自郵票問世以來,世人均知曉,郵票的基本屬性是郵資憑證。同時郵票也具有收藏功能。郵票經過郵政窗口的大量消耗、使用,遺留的少量郵票進入收藏領域。100多年以來郵票的發行、使用和收藏,一直受集郵者的關注。因而,郵票的價值隨著歲月流逝而顯現出來。收藏郵票保值增值的事實吸引著眾多的收藏者與投資者的極大關注和參與。并形成社會效應,集郵和投資者與日俱增。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的集郵者不足一萬人,文化大革命左右的1980年,全國集郵者發展到十幾萬人,在1980年至1990年近10年時間中,集郵隊伍又有了大的發展,接近100萬人。并且,全國各大、中城市出現了占道經營郵票的市場,只是當時國家政策不許可,隨時會受到工商部門的打擊和干擾,只能相互交換或私下交易。鄧小平在1978年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全面改革開放,在搞活國民經濟的同時也激活了郵票市場。國家認可了郵票的商品屬性,工商部門準許郵票經營交易。至此,郵票市場如雨后春芛在全國各地興起,由占道經營到規范的郵票市場,集郵隊伍和投資者迅猛發展,截止1997年大行情時,集郵隊伍高達2000萬人。集郵和投資者人數的劇增,緣由還是因為郵票的保值、增值功能,也正是緣于郵票的收藏功能,才爆發了1988年、1991年、1997年三次大的行情。而且三次行情一次比一次火爆,人氣一次比一次旺盛,參與者一次比一次眾多,周期性也一次比一次滯后。倘若郵票不具備保值、增值的功能,是沒有任何人原意節衣縮食花錢去買郵票的,當然,也就不會滋生郵票市場和所謂的大行情了。
2.郵市高潮的形成及影響郵市發展的因素
新中國郵市在過去的50多年中已經產生三次大行情,這是郵票的屬性及必然結果。郵票的屬性有二個方面:即郵票的使用和收藏功能,郵票的第一屬性是郵資憑證,主要用于郵政業務范圍內的大量使用消耗,其次才是集郵者的收藏。由于郵票具有貨幣的功能,是特殊商品,所以,大量使用、消耗后的郵票,在發行期后應立即毀版和銷毀庫存郵票。這樣,存留在世上的郵票就不會很多,不會形成積壓和虛高的價值,且基本上進入收藏領域,隨著社會的穩定、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購買收藏能力增強,由于商品供求關系規律的作用,發行期過后郵票的保值、增值功能逐漸體現出來,郵票價值得以凸現,許多早期郵票、題材好、發行量少,消耗大的郵票,尤其是珍郵價值大幅的攀升,引起社會投資者、收藏者的極大關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及人民群眾經濟收入的同步提高為郵票的保值、增值奠定了基礎,郵票市場的規范、合法化,為郵票的交易、交換提供了發展的平臺,為郵票價值的體現和郵市高潮的產生提供了契機。這也是中國郵市能爆發三次大行情的起因。若說郵票不具備增值的收藏屬性,是不可能爆發行情的,這在過去20多年的郵市發展史就充分得到論證。
但是,在過去20多年郵市快速發展中,也反映出事物發展的兩個方面:一是郵市的迅速發展:二是囯家郵政的不作為及少數郵商的炒作行為。郵政的不作為表現在:(1)、錯誤的高估了集郵人數和郵票的價值,在郵市高峰期人為的增大發行量,發行量在3000萬至4500萬之間,包括小型張的發行量也達3000萬左右:(2)、隨意提高郵票面值:(3)、把紀、特郵票與普通郵票分割開來(把紀、特郵票作為集郵郵票,把普通郵票作為寄信郵票),人為地限制紀、特郵票的使用、消耗,從而導致紀、特郵票存世量太大,郵票的保值功能未能體現,造成郵票大幅打折。上述國家郵政的不作為行為,是國家郵政政策失誤的主要體現,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是違背郵政法的行為),也是造成郵票市場近9年來一直未能復蘇的根緣。
二、郵政體制改革的必然及對郵市的影響
國家郵政體制改革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對郵政范圍內的組織結構、經營業務、管理制度等實施適合于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改革(含集郵業務),是國家郵政的大事,也是廣大集郵者、投資者(含郵商)關心和期盼的大事。郵政體制改革的全面實施和逐漸推進必將對郵市產生深遠的影響。對郵票市場的興旺繁榮、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集郵公司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1978年前,中國郵政還沒有設立集郵公司,集郵公司業務的開展是隨著集郵人數的迅速擴大而組建的,在初期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后來,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集郵公司開始同個別郵商勾結,表現在年度預訂計劃中虛報預訂數:提前出售郵票:借貨給郵商:聯手炒作新郵,共同獲利。同時,以3至5折的低價向市埸大量拋售郵票。為此,我們不僅要問,對違法、違紀、違規的集郵公司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難道沒有集郵公司就不能集郵了嗎?我們為什么集郵?為什么預訂郵票?難道多少年以來癡心的集郵者年年預訂郵票,郵票年年打折,造成的虧損他們心甘嗎?難道節衣縮食花錢買來的郵票只是為了好看嗎?他們的損失向誰申訴,向誰吶喊?向誰索要賠償?誰給他們賠償?
2、郵政內部管理存在的問題
20多年來,郵市不斷發展,國家郵政對郵票的管理存在極大的問題。表現在:(1)行業寵斷嚴重:(2)人為阻撓紀、特郵票的使用:不準在特快專遞、包裹等業務中使用郵票:(3)內部郵票結算價太低:管理混亂,至使大量超低價郵票拋向市場:(4)官商勾結,謀取私利,滋生腐敗。這些實際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市場的啟動。
三、郵票市場一定會健康發展下去
國家郵政體制改革對郵市來講是最大利好,也是郵政拔亂返正和全國集郵者、投資者盼望己久的大事,今年以來,郵政改革的步伐已邁出,2005年9月全國范圍內的封庫行動,以及10月份鄭州會議出臺的2006年新郵預訂政策,還有2003年銷毀2001年前庫存郵票32個億。這一系列的政策亮相,證明國家郵政已意識到郵市存在的嚴重問題而釆取的救市措施,我們必須相信國家,同時,我們還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郵票的正常使用,為消滅打折郵票,為復蘇郵市進行艱難的抗爭。
上面分折了郵票市場存在的必然性,以及郵市大行情為什么一直末能形成的緣由,還有國家郵政體制改革的大方向,我們有理由相信郵市向好的趨勢己成立,經過改革后的中國郵市,不可能不規范,打折票不可能不消滅,郵、幣、卡市場的大潮不可能不來。8年多時間都堅持下去了,還在乎等幾個月嗎?當然,郵票作為收藏范疇,在郵票市場上交易,本身就具有自己的運行規律,郵市行情的產生有其周期性的運轉,同時受商品供求關系規律的影響,郵市大行情的產生是郵市自行運作的結果,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必然,只要國家郵政順應郵市發展規律,因勢利導,恢復郵票的屬性,郵票市場是會健康、規范發展下去的。
聯系電話 028----81992233 200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