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志在1986年時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說過,“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斗,就是靠堅定的信心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1990年4月,小平同志在會
見泰國客人時又說過,“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有凝聚力。”
凝聚力一詞,源于自然科學,意指物質內部分子間的相互吸引力。社會學所指凝聚力,一般指群體內部間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是國家、民族、團體、事業生存發展之力,振興強盛之基。國家的凝聚力,是國家對人民以及人民之間的吸引力。國家之強弱以及發展之快慢,取決于多方面條件,但內部凝聚力的強弱,是其根本原因。
就凝聚力的具體而言,有先進與落后,正面與反面、正向與反向之別。而且任何一個群體、一項事業凝聚力的形成、發展、變化,都有一個復雜的過程。前蘇聯的蓬勃興盛,凝聚力是其力量的源泉,而蘇聯的解體,正因得禍于凝聚力的徹底喪失。
集郵是一項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世界性文化娛樂活動。集郵本身的審美娛樂、知識傳播、宣傳教育和社會交往之四大社會功能,賦予了集郵事業巨大的凝聚力,而巨大的凝聚力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可惜,當今中國集郵隊伍萎縮、集郵事業滑坡、集郵市場蕭條是不爭之事實。早在2000年10月17日《中國集郵報》刊載《解決好會員流失問題是當務之急》一文,稱“集郵協會會員流失現象十分嚴重”,“當前我國基層郵協普遍存在著集郵協會凝聚力下降、會員大量流失、會費收繳困難、集郵活動萎縮等諸多問題”。更為遺憾的是,整整4年時間過去了,上述情況不但沒有好轉跡象,而且還在延續甚至發展。
我國有些官員,總以“集郵大國”而自豪,開口一個“集郵大國”,閉口一個“集郵大國”。可惜的是,中國的集郵水平,不要說在全世界,就在亞洲地區也不及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泰國。
凝聚力這個東西,既可以聚,也可以散。我國集郵連續多年的不斷滑坡,應歸罪于集郵凝聚力的一再散失,而集郵凝聚力的離散,主要應歸罪于新郵發行政策之長久失當和錯誤。
另外,還有一個世界性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更為突出:由于科技進步、社會發展,使人們的愛好以及娛樂取向趨于多元化,集郵樂園里的人群,正在被現代信息社會的高科技產品如電腦等所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流連忘返,各種游戲軟件讓青少年沾手難放。網絡時代已被公認是在向集郵挑戰。不過,這個問題不是不可克服和十分可怕的,許多發達國家集郵人口比例還是較高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可是,在我們中國,這個問題可不能等閑視之,由于郵票發行部門以自身利益為主的政策,長期傷害了集郵者的感情,侵害了集郵者的利益,集郵者處于弱勢群體的位置,他們保護自己的辦法,很多人選擇了離開集郵隊伍。
時間向前走,歲月不停留。集郵凝聚力的下降,正在助長不集郵、反集郵凝聚力的上升,這一降一升,集郵事業遭遇了雙倍力量的挑戰和打擊,隨著時間推移,損失會越來越大,后果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挽救集郵事業、振興郵市_繁榮是當務之急,時間緊迫,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楊先龍等全國人大代表于2004年和2005年兩次提出關于解決郵票長期深幅打折問題的議案。國家郵政局對第一次提案的回復,社會的反應是不滿意的,對第二次提案的回復,據悉態度較為誠懇,也提出了不少具體辦法,可惜人們還不了解詳情;另外,9月份經國務院審議,我國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正式出臺,“政企分開”終將成為事實。上述消息,應該認為是郵市的重大利好。可惜的是,市場總體反應平靜,波瀾不驚,行情除了有小波動外,沒有大的起色,至今大盤十分贏弱,市場人氣稀落,買盤不濟,價位盤跌,而且新發行的紀特郵票接連打折,如《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發行量880萬套,連印8枚2套的小版版式)、《水車與風車》(發行量1040萬套,8枚小版版式)、《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發行量930萬套,連印10枚小版版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發行量950萬套,連印9枚3套小版版式)、《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發行量820萬枚)、《金錢豹與美洲獅》(發行量110萬套,8枚小版版式)全都淪為打折族成員,使2005年打折票達到19套。
鑒于目前的行情,有一種情緒是不切實際的,即希望行情馬上好起來,急躁情緒十分濃厚。筆者認為,目前郵市正在進人轉型期,是一個關鍵時期,但這個時期時間不會太短,少則幾個月,長則半年乃至一年以上,因為郵政體制改革和發行體制改革的具體政策措施出臺并開始動作并非易事,沒有時間保證是無論如何不行的。例如,2006年的新郵預訂,這又不是一件小事,涉及郵政窗口敝開供應的問題,涉及恢復郵票郵資憑證功能的問題。就算很好的新政策出臺運作,其對集郵事業的影響發揮效能,促進集郵凝聚力的提升,也要有一個時間過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今后郵市向好怎么個好法?還有對新郵(或老郵)的大肆炒作嗎?還有大跌跟隨其后的大漲嗎?……我們必須有充分的預期和足夠的思想準備,不要成為“葉公好龍”式人物。至于行情,延續弱勢橫盤的可能性較大,既不可能大漲,也不可能大跌。大漲需要有大資金呼風喚雨,而眼下大資金入市的可能性不大;而大跌,目前大部分新品次新品在面值附近,有面值保底,怎么個大跌法?
來源:集郵博覽/謝元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