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集郵報/張健初
自1992年開始的編年小型張,被公認是郵市的死亡板塊。無論早期品種如1992年的“奧運會”、“敦煌壁畫”,1993年“龍門石窟”,還是剛剛問世的“鄭和下西洋”、“抗戰(zhàn)60年”、“十運會”,等等
,盡管發(fā)行方將發(fā)行量一壓再壓,面值不斷向下調(diào)整,但始終引不起集郵者的興趣,市場資金也惟恐避之不及。目前這一板塊的近70款品種,幾乎全軍覆沒,能在面值以上浮動的,總數(shù)不超過10%。但在這之中,有一款十分搶眼的品種,2005年元月上旬時,它的市場價還只在12元左右,時隔一年,到2006年開門第一周,其市場成交價,已奇跡般地上漲到21元左右,上漲幅度高達75%,是2005郵市僅次于“會徽和吉祥物”的強勢品種。它就是2002年11月8日問世的“壺口瀑布”。
與同一時期小型張相比,“壺口瀑布”并沒有什么特別優(yōu)勢。但“壺口瀑布”在短短一年內(nèi)默默無聲漲至21元附近。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動“壺口瀑布”逆勢而動呢?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壺口瀑布”強行向上的最終動力,源自于禮品市場的需求。
現(xiàn)在的郵票市場,是一個完全由經(jīng)濟杠桿支撐和調(diào)節(jié)的市場,供需矛盾的變化是市場價格變化的基礎(chǔ)。早期的市場需求,主要是集郵者的拾遺補缺。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投資市場逐步成熟,“投資”需求和“炒作”需求成為市場主體。近些年集郵業(yè)務(wù)下滑,各地集郵公司紛紛把目光瞄向禮品市場,各種主題的禮品郵冊層出不窮,“禮品”需求也后來居上,成為郵票市場的主要流向。由于禮品郵冊大多為紀念性質(zhì),因此不為集郵大眾看好的紀念郵票,反過來在市場成為熱銷品種。“壺口瀑布”就是其中的代表。
類似“壺口瀑布”這樣的典型個例,前些年在市場就有表現(xiàn),相對突出的,就是“十大元帥”郵票。其中1986年發(fā)行的J126“賀龍”,J134“朱德”,以及1987年發(fā)行的J138“葉劍英”,1997年郵市高峰時,這3款郵票的市場價分別為3.50元、5.50元和14元,到2006年元月,當其它郵票的市場價都縮水2/3時,它們的市場價不退反進,依序高挺在5.50元、8.50元和17元上。這也是郵票市場1997年以來,惟一陽光能夠照射的溫暖地帶。隨禮品需求不斷擴大,高價收購紀念郵票的現(xiàn)象,近期在一些集郵網(wǎng)站的也頻頻出現(xiàn)。其品種,涉及“自治區(qū)”系列、“科學家”系列、“社會主義成就”系列等。2006年是生肖狗年,一輪生肖郵票也成為禮品需求的關(guān)注點。當然,這之中人物票的需求最為活躍,收購價格也在不斷提升。
郵票市場的需求變化,使不少參與者放棄了原先單一不變的“重題材、重設(shè)計、重發(fā)行量”的投資思路,甚至有眼光者,針對這一現(xiàn)象,專門進行預見性參與。雖然目前禮品需求在市場還只是占很少一部分份額,收購價格也不是很高,但它至少是一種趨勢,說明隨時間推移,社會發(fā)展,郵票市場的需求結(jié)構(gòu)也正在發(fā)生變化。而巨大的商機,或者說投資潛力,正在這種變化中悄然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