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9月起,國家郵政部門在全國進行了郵資票品的清倉查庫工作。據傳,今年3月底,大規模銷毀郵資票品行動的第一把火在海南點燃。緊接著,上海、吉林、北京、廣西……都緊張、有序地展開郵品大銷毀。據筆者所知,對以上大行動,相關郵政部門采取只做不說、內緊外松、不宣傳、不報道的態度。對此次郵品大銷毀,多數集郵者持平常心看待,筆者從自身的經驗和已知的資訊人手愿對此事表達自己的一點看法。
從1992年起到1998年,郵政部門大量發行郵資票品,發行量最少的也有3000多萬套,有的甚至多達5000萬至6000多萬套,有的小型張高達4330.2萬套,發行量2000萬套、售價高達120元的“香港回歸”金箔張吸納了大量老百姓的辛苦錢,使很多集郵者吃虧受套,成為了集郵史上的難解之結。由此,大量打折郵票沖擊市場,不僅集郵者不快,郵政本身也深受其害,郵政信函業務量年年上升,但業務收入卻大幅下滑。于是就出現部分郵局不許包裹和郵件貼用郵票的奇談怪事。郵政部門陷于解不脫的惡性循環為了加強郵政的基礎建設和普遍性服務,同時也為了發展我國的現代郵政,去年7月,國務院批準了郵政體制改革的方案。根據這一方案,改革后的郵政一分為三:新的國家郵政局、郵政集團公司和郵政儲蓄銀行,國家郵政局將與郵政集團公司分離。現在正在進行中的郵資票品大銷毀行動是這次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重要步驟。
筆者認為,此番大銷毀的目的是減少郵政的呆賬死賬,減輕郵政負擔,以便讓新成立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輕裝上陣,將我們的郵政企業建設成真正的市場化的現代企業。設想一下,如果市值300多個億的編年郵票全部推向市場,能收回300個億嗎?顯然不行。這次大銷毀除了國家郵政局以外,還有財政部、國家工商總局參加,有了這些政府部門的監督與幫助,才能有效地減少郵政占用的成本。據業內人士透露,這次大銷毀,除了1992年至2003年的郵資票品外,還包括1991年以前的一些老品種,也就是不僅打折郵品要銷毀,就是市場價值很高的老郵品也得銷毀,“盡量將各級郵政企業的庫存壓為零”。今后,凡新郵過了發行期就要集中銷毀,這要形成一種制度,讓過期郵品的銷毀工作成為一種常態。如果真正實行了這個辦法,那么我國的郵資票品就真正與郵政資費等值了,郵票打折順理成章也就消滅了。郵資票品的大銷毀意味著國家郵政部門承認了郵票的郵政通信功能,屆時,人民群眾就可以在各類郵件上貼用郵票。
這次大銷毀行動的動作是慢了一些,宣傳也很低調,但工作扎實。據參與者說,這次大行動,準備工作長達8個月,對賬目與賬目、票品與庫存、賬目與票品都反復進行了檢查與復核,發現問題立即糾正。凡是上報的銷毀細目,都要主管領導簽字,且終身負責。筆者對相關部門投信任票,筆者的朋友也認為,這一切的大行動是真刀真槍的。當然,在此次行動中,有沒有人渾水摸魚,有沒有漏網之魚,筆者認為這是可能的,但總的數量不會大,影響不了大局。總的看,郵政的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郵政事業會發展,郵市會健康,這點是肯定的。
郵政要發展,郵市要健康,除了郵資票品大銷毀以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打擊炒作新郵。炒作行為早已有之,但成為一種“公害”,應該是1998年以后。相關部門為了扭虧為盈,發行一些縮量和新奇郵品。由于這些品種的發行渠道不暢,資源被發行者獨家占有,在部分郵商的配合下,刮起了一股炒作的惡風。
近年來,相關部門從主觀動機上看來是不贊成炒作的,對炒作者也實行了一些控制措施,但從實際上看,炒作之風,相關部門還是有責任的。比如,去年11月20日發行的“會徽和吉祥物”郵票,相關部門不向公眾銷售,只象征性地拿了一點兒出來零售給老百姓,除了預訂戶以外,大量的票品集中在郵政與奧組委手里,部分郵商利用了這一好的題材,將以上郵品炒得炙手可熱,“會徽”小版票面值8元,最高時炒到180元上,現在回落在80多元;“吉祥物”小版票面值8元,狂炒到60多元,現回落到40元上下。
雖然說,這種炒作在激發人氣上有正面作用,但它也造成郵市資金短缺,大多數新郵打折。筆者希望,相關部門今后在發行這些題材好的郵品時全面權衡利弊,更多地照顧一下大多數消費者的權益。
希望國家郵政部門在打擊炒作郵票方面,行動更堅決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