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郵卡專版 > 正文
         
        集卡學的形成與發展初稿(林凌)
        發布日期:2006-5-14 20:3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作者:chinajika


        (初稿)

        集卡學是研究電話卡與其它卡品,研究集卡活動及其特點與規律的科學,研究集卡文化的性質、特點、功能、歷史、與其它文化的關聯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1. 集卡學的形成與性質:


        1985年5月,深圳特區率先在全國開通了磁卡公用電話,并發行了一套三枚87元面值的亞斯康制式的電話磁卡,開辟了中國公用電話事業的新紀元。中國的首套電話卡發行距世界首套電話卡問世不過八年之久,展示了我國決策層改革開放的戰略眼光。繼深圳特區之后,中國的廣州、上海、北京、福州、大連等地也相繼開通了磁卡公用電話,這時,國外的集卡人士把目光投向了發展中的中國電話磁卡,他們以外郵與上海的郵友交換中國早期電話卡,拉開了中國集卡活動的帷幕。上海的甘達鏗在為國外郵友搜集中國電話卡時萌生了收藏中國電話卡的念頭,悄然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早期卡,為中國的集卡學研究提供了佐證。1991年2月,上海的桑萬里主編了《磁卡愛好者》卡刊,并倡議成立了集卡愛好者聯誼會,1994年5月,電話卡收藏家楊鳴到日本訪問磁卡收藏家松田英孝時,就在他的案頭
        上看到這份卡刊;隨著全國各地陸續開通公用電話磁卡,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的電話磁卡,產生了強大的磁場,包羅萬象的題材、美侖美奐的工藝吸引了海內外的集卡愛好者,91-94年間,中國的卡迷呈幾何級的增長,不完全統計有三萬之眾。各地的卡友在了解本地電話卡發行信息的前提下,在自發的集卡沙龍、卡刊上對電話卡、及集卡活動做進一步的探討,特別是重慶陳曉林主辦的《渝州卡苑》,已從單向的磁卡交流進入集卡研究的階段。伴隨著磁卡的誕生而產生并發展了集卡活動,集卡活動的不斷深入形成了基礎的集卡學,卡友愛好者沿用傳統考證的方法,為中國的集卡界留下了不少珍貴的原始資料。


        1994年8月,中國電信為了遏止部分省地濫發電話磁卡的不良現象,通過發行全國通用電話磁卡的舉措,逐步回收了各地電話磁卡的發行權。地方磁卡的的文化價值得到集卡愛好者的大力挖掘,早中期發行的電話磁卡價位攀升,發行量大的電話磁卡普遍在卡市上打折銷售,部分卡商通過電信部門委制的小盤卡卻購銷兩旺,引發了卡友間廣泛的討論,對當時的電話卡發行、銷售、交換與市場管理、普及集卡知識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1995年9月,中華民間集卡協會在北京京民大廈成立,并從與會的50多位代表中推選了組織機構,他們在中國電信未能重視集卡活動之前,擔負起推動中國集卡事業向前發展的重任。此后,中國民間的集卡活動步入了有序的發展階段,集卡先進總結了在集卡實踐中的認識,在會刊《中華卡苑》、《集卡》、《華夏磁卡》、《收藏與研究》(現更名為《集卡博覽》)、《卡壇縱橫》、《集卡沙龍》、《電話卡友》、《電話卡報》、《廣東集卡》、《深圳卡苑》、《電話卡天地》、《金陵卡苑》、《上海郵電報》、《上海集郵》、《國際集卡指南》等報刊上對電話磁卡進行多方位的研究與探討。研究內容從電話卡的定義延伸到卡的種類、集卡名詞的界定、版式、面值、早期卡的開通時間、借用卡等,對集卡的涵義、卡市、鑒賞、專題研究、卡集編組、卡展評審也有了初步的統一認識。


        從1994年6月到95年間,南昌、福州、杭州、成都、南京等地紛紛舉辦電話卡展,雖然展出是以傳統類的電話卡與卡品銷售交流為主題,但集卡活動作為一種涉及面十分廣泛的文化活動,在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在全國各地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集藏投資電話卡作為怡情益智、交友增值的文化生活方式得到社會的關注,集卡學術研究方面,上海的何國廉、成都的黃以琳、福州的林凌都取得重大的突破,地方卡的總體研究、早期卡的存世量與通用卡的發行量的初探,廣州呂健安編著的《中國電話卡珍藏圖錄》的發行,使電話卡的文化價值與商品屬性得到不斷的探索與挖掘;1996年10月的由廈門企業家陳存明出資舉辦的廈門存明國際卡展上,地方磁卡交易異常活躍,其火爆現象預示了中國電話磁卡吸引了廣泛的社會群體,此現象在97年1月的上海盧工電話卡交流會上得到延續,并
        吸引大量的社會游資與郵商加入投資電話卡的行列,引發了97年初的大規模炒作電話卡,暴漲后的電話卡行情在社會游資撤離、電總加大印量的狀況下急劇暴跌,使盲目的投資者與卡迷的利益受到沖擊。痛定思痛之后,卡界有識之士對樹立正確集卡觀念的理論研究有了進展,通過卡刊與卡展上展開集卡應用的學術研討,如何辯證卡迷與卡市的因果關系,對集卡前景展開的廣泛討論,統一了許多集卡者的認識,對進一步發展我國的集卡文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集卡學的發展
        集卡學是在集卡活動實踐中應運而生的,它從對電話卡進行單一的考證而發展成一門新興的學科。集卡學與社會科學范疇中的眾多門類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它在見證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還為電信部門創收;既拓展了大眾文化生活的空間,還衍生了集卡史學、集卡美學、集卡經濟學等理論基礎,盡管有待后來者加以完善,但會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電信運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鐵通、中國衛通等通信機構相繼搶灘公話市場,各大電信運營商在1997-2004年間,舉辦了十多場競賽級的大型集卡展覽,檢閱并提升了全國各地的集卡水平;中華民間集卡協會作為多場卡展的主辦、協辦和參與者,為弘揚中國的集卡文化提供了眾多高水平的電話卡集,電話卡也由國家發行的有價證券演變為企業銷售的預付費憑證,電話卡的集藏空間更為廣闊,集卡門類不斷拓展,密碼卡(200、IP卡之類)的盛行,其豐富多彩的題材、低廉的收藏價格吸引了一大批剛剛步入集卡界的生力軍,互聯網也為全國各地的卡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卡友們也把收藏的觸角伸入移動通信卡、銀行卡、門票卡、地鐵卡的收藏與研究。


        在中國的集卡活動中,涌現了許多杰出的集卡先進,他們在基礎集卡學上的不斷探索,促進了集卡活動的廣泛開展。福建的楊鳴在1993年福建省收藏大展中,組集參展的《書畫藝術》獲得一等獎。97年6月,他主編《收藏與研究》發行的增刊號《’97迎回歸卡展學術交流專輯》是一本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集。通過爭取電信部門的支持,他參與籌劃了全國的多場大型卡展,并把卡展辦到了革命老區,在集卡學研究領域,起草了不少集卡學術論文、集卡名詞界定與卡展評審規則。


        原四川省郵電管理局副局長黃以琳熱心推動中國集卡活動,他在1996年創辦的《成都卡友》(后改名為《電話卡友》)在中國西部一支獨秀,他的卡刊海納百川。他策劃了“’96成都國際卡展”,并舉辦了我國首次的電話卡學術研討會。近年來,他又創辦《中國卡迷》網站,在卡刊和網站上發表了許多集卡文章。


        山東的劉振芳作為中國卡壇先驅,為研究中國各地開通卡、地方卡筆耕不綴,他運用個人的影響大力呼吁電信部門扶持集卡活動,直至他生命最后的一刻。他為集卡界留下的電話卡研究文獻、《中國各地聯機類電話開通卡大全》,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他策劃了三次意義深遠的德州卡展,使“德州現象”成為卡壇佳話。


        在推動中國集卡活動中,陳華棣可謂獨樹一幟,他與楊鳴先生共同創辦的《集卡博覽》卡刊、與林凌合著的《中國手機卡圖譜》、與楊曉東合著的《中國IC卡圖譜》,都在卡壇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了弘揚集卡文化,他在福建舉辦了四次個人電話卡巡回展,2004年夏天,他應貴陽市企業家胡欣先生之邀,把珍藏的500多框各類電話卡空運到貴陽舉辦《走進西部》個人電話卡巡回展,他還連續兩年在福州舉辦“收樂集卡”的夏令營,通過廣邀全國各地卡友參加一框電話卡展與學術交流普及集卡水平。他以集卡者個人的身份籌建通信博物館就要在福州鼓山風景區開館了,除了他個人珍藏的500多框電話卡外,他的電話機、手機、卡機、集卡文獻資料也是值得關注的集卡學研究對象。


        福州的林凌多年來致力于推廣手機卡的研究與收藏,他與臺灣陳鴻禧合編了全國第一本手機卡專著《福建臺灣手機卡圖錄》;2000年6月,他與楊鳴先生合編了中國第一本移動電話卡論文集; 2001年10月石家莊移動公司為他個人舉辦了中國第一個手機充值卡專展,并匯編出中國第一本手機充值卡圖譜大全。


        佛山的羅廣榮最早出版了中國廣東電話磁卡的圖譜;北京的羅祖旺、上海的趙毅、大連的崔曉日、武漢的何超、天津的杜強等卡友,為中國卡壇挖掘和留下了眾多早期珍罕卡;廣東東莞的楊曉東三次飛赴法國參加國際電話卡交流會;向世界展示中國電話卡的迷人風采;蘇州的徐偉致力于推廣國外電話卡收藏,為我國的專題集卡愛好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香港的矯大羽執著地將電話卡作為載體,向世人推出世界首創亞洲第一的鐘表發明;香港的黃少波、林萬榮;臺灣的陳鴻禧、王青云;新加坡的林加生等一些港臺和海外集卡人士多年來為促進中國集卡與海外的雙向交流,也頻頻出現在中國卡展的舞臺上,他們伴隨著中國集卡活動的成長,見證了中國集卡事業的進程。


        二十世紀末,隨著中國移動通信事業的異軍突起,中國卡壇出現了一些以集手機卡為主的集卡愛好者,其中尤以福建的鄭時欽、貴州的胡欣等人最為突出,他們在手機卡收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隨著中國電信和網通介入手機卡的發行后,將會涌現出更多有成就的卡友,手機卡成為推動中國卡壇發展的新能源。

        3.集卡組織與卡展


        我國的集卡組織是集卡愛好者按一定的宗旨和系統組建起來的群眾團體。最早的民間團體應首推陳1992年在上海成立的磁卡愛好者聯誼會,理事由冼少華、林仁光、劉筑祥、楊承宏、何國廉、桑萬里、任遠華等七人組成,會員38名。


        1992年5月19日,石家莊市電信局注冊成立了我國第一個集卡協會。1993年10月8日,成都市電信局成立集卡協會,1994年間,南京、江西省、福州、杭州、武漢等電信部門相繼成立集卡協會。94年底中國通用電話磁卡問世,電話磁卡成為收藏新寵,全國各地市的官方集卡組織與民間集卡協會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據不完全統計,到2004年底,全國有近百家的集卡組織。


        1995年9月12日,由福州市集卡協會付會長楊鳴與重慶陳曉林共同發起,全國各地18位集卡先進聯名倡議的中華民間卡協在北京京民大廈成立,并從與會的50多位代表中推選了組織機構,在各地電信機構在電話卡發行中各自為政的態勢下,擔負起推動中國集卡事業向前發展的重任。


        中華民間集卡協會重視發揮民間集卡力量厚集薄發的優勢,加強與全國各地通信運營商及國內外組織的合作交流,通過舉辦或協辦國際性、全國性、地方性級別的集卡展覽等集卡活動,組織全國各地的卡友展開集卡學術研究,通過出版《中華卡苑》、各類電話卡圖錄等形式,普及集卡知識,提高了收藏者的集卡水平。


        電信部門成立的集卡協會在推動集卡上也是功不可沒,中國電話卡的發源地—深圳特區就曾舉辦過四屆大型的電話卡展,原卡協副秘書長張冰玲女士熱心于集卡事業,通過辦卡展、卡刊展開與國內外卡友多方位的交流,她還倡議并組織了全國首屆的各地電信機構集卡協會聯席會議,前瞻性地提出以大力弘揚集卡文化促進電信部門與收藏愛好者雙贏的工作思路。1999年,信息產業部首任部長吳基傳親臨深圳為高交會卡展剪彩與觀展,此后,信息產業部與中國電信的高層開始在公眾場合充分肯定了集卡活動。


        南京的馬寧寧、成都的趙顏玉、武漢的汪音、杭州的卓兆美、南昌的張希良、深圳的鄒家健等卡協主要經辦人員,通過籌辦卡展卡刊,把各地的集卡活動開展得頗有聲色。


        集卡展覽是郵電部門、博物館和個人收藏的卡品在公開場合的展示。卡展有國際卡展、全國卡展和地方性卡展等不同級別。卡展的卡集有傳統類、電信史類、專題集卡類、開放類、集卡文獻類。卡展分競賽級與非競賽級,競賽級卡展的評審標準主要從五個方面衡量:展品的處理和重要性、知識和研究、卡品的品相和珍罕性、展品的外觀印象、專題類卡集的拓展。卡展的目的在于它是展示集卡文化價值的重要方法,是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堂;是展示卡品發行部門的企業文化風采,同時對集卡活動的發展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集卡活動開展近十年來,全國各地舉辦了近百場電話卡展,大力推動了中國的集卡活動。其中不少卡展對后來的集卡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1年10月,上海的王純道舉辦個人卡展,展出各類電話卡200枚;1994年6月28日,江西南昌舉辦了全國首次大規模的國際電話卡展,電話卡收藏逐步引起媒體的關注;1994年7月,香港舉辦了九四國際電話卡巡回展覽,這是香港首次舉辦的卡展,并有七個國家和地區為此聯合發行了一套十二生肖拼圖電話卡。

        1996年3月30日,福建福清舉辦了中國第一次競賽級卡展;1996年7月5日,廣東深圳舉辦96深圳卡展,并首次展出文獻資料與卡機;1996年10月1日,由廈門企業家陳存明舉辦96存明國際電話卡展,開創個人出資承辦大規模電話卡展的先河1996年10月26日,四川成都舉辦 96中國·成都卡展,并召開了中國首次電話卡學術研討會;1997年5月31日,福建福州舉辦迎回歸·盼統一電話卡展與學術交流研討會,這屆卡展成為福州市委迎回歸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11月13日,林凌與楊鳴合作舉辦了福州首屆移動電話SIM卡展覽,這是中國第一次手機卡專場展覽;2000年5月,福州和廈門的移動公司相繼舉辦了移動電話卡·機展,這是中國電信分家后由中國移動公司首次承辦的大規模移動通信卡展;2001年5月21日,陳華棣應福建聯通公司邀請,在泉州舉辦個人電話卡藏品巡回展,這也是中國聯通公司首次承辦的卡展,陳華棣同時還展出他個人收藏的古董話機與手機;2002年1月23日,臺灣陳鴻禧在臺中舉辦個人電話卡展覽,這還是臺灣的第一次電話卡展;2003年8月30日,山東青島舉辦第二屆青島通信電話卡展,這是中國電信南北分家后,新的中國網通公司首次承辦的電話卡展。
        多年來,一些地區的電信公司舉辦了多屆的電話卡展,其中尤以福建南平最為突出,至今已舉辦了六次卡展,還把卡展辦到了世遺——武夷山風景區內。

        4.集卡的現狀與展望

        我們的集卡學研究尚屬研究探索的初級階段。總結中國集卡活動的十年歷程,我們在基礎集卡學上的研究還有眾多的薄弱環節,如電話卡設計、印刷、通信史、集卡史、卡集的編組等,對卡展的評審規則的認識也存在不同的見解。


        今日中國的通信格局使各通迅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電話卡的發行和類種愈發混亂,卻也吸引了眾多新生的力量,各地學生軍成為中國集卡的未來希望。互聯網的普及也讓集卡的網站愈來愈多,網上交易和辦展成為一種新的電話卡交流平臺,廣東的《卡友俱樂部》、四川的《玩友論壇》、上海的《中國集卡網》、《集卡樂園》、福建的《卡友論壇》、《集卡博覽》等集卡網站深受卡友的青睞;并吸納了更多的愛好者參與其中。個性化電話卡在卡界也從抵觸到被認同,通訊運營商發行電話卡的題材時也關注集卡者的意見和建議,北京、上海、福建等地方的通信公司每年都將所發行的電話卡出版成冊。受利益趨使,作為國內收藏最普及的密碼電話卡也產生了一些假卡,當然這也是任何收藏品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太平盛世為當今的集卡愛好者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中國通信產業的百舸爭流,對電話卡發行更重視了,可以預見,今后的電話卡的題材會更廣泛,設計會更富有民族特色,印刷會更精美,信息產業的日新月異,電話卡的功能將延伸到跨行業跨地區的貿易結算中,讓人們實現一卡在手走遍神州的夢想,異彩紛呈的卡片也將為集藏者帶來更廣闊的天地。


        現代科學的突飛猛進,正是集卡活動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集卡學研究與集卡活動的發展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我國的集卡學研究雖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大都屬于卡品資料的考證和一般集卡知識的研究,而系統的集卡基礎理論研究,僅僅剛剛起步,尤其是中國通信運營格局的不斷變化,給集卡學的研究提出了新課題,電話卡發行與集卡學的研究是互為促進的,前者為后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后者為前者提供了實踐經驗并對前者進行實踐檢驗,集卡文化的發展,還可為我國通信部門增加盈利,


        展望未來,集卡學這一新興的學科,發展前景無比廣闊。集卡學研究是一項長久而艱巨的工作,有志于從事集卡學研究的廣大集卡愛好者,任重而道遠。只要大家堅持科學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努力探索,我們的集卡學研究一定會碩果累累,我們集卡活動必將更加欣欣向榮,前程輝煌。


        在收藏的大家族中,集卡事業也

        將忠實地記載著共和國從改革開

        放走向繁榮昌盛的光輝歷程。



            匿名發表·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上一篇:上海電信-電信卡藏品展參觀辦法 下一篇:5月14日名家郵市行情評述 !

        相關新聞

         

        焦點圖片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 9月8日磁卡行情報價(

        最新資訊

        ·金價反彈餡餅還是陷阱?理財師:近期具
        ·9月25日集幣視點(本站專稿)
        ·地球上最為奇特的動物 
        ·女人在婚姻中需跨越的幾道坎 
        ·女人在婚姻中需跨越的幾道坎 
        ·夢幻島酒店告訴你什么才叫奢華
        ·明星股民踩中雷曼地雷 李嘉欣虧掉一個
        ·4300年的英國“巨石陣”之謎被破解(圖
        ·秀美迷人靚妹妹
        ·極致美女林娜 [13P] 

        經典美圖

        4300年的英 秀美迷人靚 極致美女林
        美女自拍寫 過癮!你能 孫菲菲最新
        閉月羞花 百年成妖, 售樓小姐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2008 JiB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