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厚祿 文章來源:中國集郵報
1960年6月1日發行的特38《金魚》全套12枚郵票,由新建成的北京郵票廠印制。這套首次采用四色套印影寫版工藝郵票的成功發行,開創了我國郵票藝術發展的新天地,《金魚》成為我國郵票的經典佳作之一。
醞釀多年先期試印金魚是我國培育的觀賞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發行金魚郵票是郵票發行局醞釀已久的事,但是因為印刷條件的限制,遲遲不能列入郵票發行計劃。1958年北京郵票廠開工興建以后,郵票發行局即指定設計雕刻室主任孫傳哲先后兩次繪制10余幅郵票圖案,并在新廠試印,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多方請教精心設計1959年,孫傳哲根據試印效果,重新設計郵票圖案。他走訪了養金魚的專家,聆聽養魚經而大開眼界;到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拜訪生物學家童第周,童教授講述了我國金魚的培育、養殖歷史,介紹了我國金魚的種類。童教授還精心挑選了多種名貴金魚,送給孫傳哲。此后設計室成了養魚館,孫傳哲每天如醉如癡地守在金魚前,仔細觀察金魚游動的體態,一坐就是幾小時,畫了無數張速寫圖。完成初稿后,孫傳哲又持圖再次前往有關單位征求意見,做了修改。設計完成后又進行試印,郵電部黨組在研究了設計圖和試印效果圖后,原 則同意發行這套郵票。
反復試印嚴格要求1960年初《金魚》郵票交印刷廣印制,當時郵票發行局領導表示可以先試 幾個圖,暫不決定郵票的發行日期。印刷廣選了3個圖進行試印,先研究圖稿,制定工藝,還組織照相、制版、印刷的主要人員到中山公園參觀金魚。他們根據每種金魚的不同特點,打了多次樣,每返工一次,就有所進步。3個圖差不多做了近2個月、從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金魚》郵票的印制工作全面展開,其中“水泡眼”那枚郵票最難做,水泡的質感及魚尾巴飄逸的真實感都不宜掌握,經過13次打樣才基本符合原稿。
面對成功總結教訓四色影寫版套印的《金魚》郵票一炮打響,郵票的印樣受到當時參加北京郵票廠建設的捷克斯洛伐克專家的好評:“這些金魚郵票印刷得非常漂亮”。郵票印刷工作者面對成績仍然保持頭腦清醒、認識到在郵票圖稿中層次的掌握方面,以及在修版和印版腐蝕分寸感的掌握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提高!督痿~》郵票發行后受到集郵者的普遍歡迎,1980年該郵票破評為建國30年最佳郵票之一。
待解之謎《金魚》全套12枚郵票,為什么僅有1枚“紫帽子”郵票由劉碩仁設計?
2004年4月2日《中國集郵報》刊出《劉碩仁與“金魚”的緣分》一文,文中說明:“特38《金魚》的設計任務原本是由中國第一代郵票設計家孫傳哲承擔。當他將設計好的圖稿交稿后,就到外地出差去了。但就在郵票即將開印之前,權威的金魚專家指出,發行金魚郵票不能沒有‘紫帽子’,這是頗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缺其不可!可此時孫先生無論如何也趕不回來,郵票印刷又不能推遲等待。急迫之下,領導經過深思熟慮,最后決定由劉碩仁緊‘補臺’來設計這枚不可缺少的‘紫帽子’”。但是從《中國郵票史》是供的資料看孫傳哲在設計《金魚》郵票時反復征求過多位權威金魚專家的意見,似乎不應該遺漏“頗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如果確實是遺漏了“紫帽子”,從《金魚》郵票試印的情況看孫傳哲也有時間補畫那枚郵票圖稿。筆者認為,由劉碩仁設計了1枚《金魚》郵票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