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多少年的郵票回歸窗口,恢復郵票郵資憑證的功能,國家郵政就是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不當回事。前些年郵政體制沒有改,常年預訂不斷還情有可原,如今郵政改制了,政企分開了,明年的郵票還是要預訂,還是要把郵票作為特殊商品進行推銷,盡管郵政在預訂上加強了管理力度,也僅是在量上的控制,郵票本身的屬性仍然沒有體現,郵票使用消耗問題不解決,不管你變著花樣發行郵票,郵票的社會存量仍然沒變,短期效益必將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郵票保值增值從何體現。
始終搞不明白10多年郵市的災難還沒引起國家郵政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集郵公司為啥不撒消,紀特郵票為啥不上郵政窗口銷售和使用,郵票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是郵資憑證還是市場炒作的籌碼。群眾性集郵的出發點是什么,沒有集郵公司的存在和郵票的預定,難道就沒有集郵文化的傳播和集郵活動的開展嗎?
年復一年的預訂郵票,造成的社會影響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集郵者是擁護還是反對,郵政做過這方面的社會調查嗎?別老打著滿足集郵者需求的旗號,來達到撈取私利的目的。真要是郵票長期保持穩定的保值增值,也不會有這10多年來的怨聲載道和人大代表的數次申訴了。
為了適應變化了的條件,達到郵政年年預訂郵票的目標,改變手法和制造票源緊張將是郵政下一步獲取社會資金的主要手段,有可能從今年起發行的郵票不再打折,但郵票不敞開銷售使用的策略最終是埋藏在郵市中的一顆定時炸彈,時機一到,又會形成新的社會矛盾。為什么不聽取廣大群眾的意見,取消集郵公司,郵票回歸郵政窗口,加強行業監管,防止腐敗的滋生和擴散,真正從服務于大眾為出發點,來達到集郵文化的弘揚和市場的良性發展。沒有集郵公司的預訂郵票,難道就會造成社會問題嗎?關鍵的不是郵票預訂不預訂的問題,而是郵票在郵政業務中的全面使用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不管大家怎樣預訂,也不會造成郵票打折問題。因此,新《郵政法》應該明確郵票基本屬性問題,即郵票作為郵資憑證在郵政業務中的廣泛使用問題,只有把這個主要矛盾解決了,其他矛盾自然迎刃而解。
全國集郵愛好者,一定要看清政策和市場運行的趨勢,盲目行動帶來的只會是切身利益受到傷害,“維權”是消費者的義務和權利,不管怎么說,郵票是拿來使用的,而不是純炒作的,郵票價值的體現是建立在郵票本身大量消耗使用基礎之上的,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必須走郵票的消耗使用這條路,郵票才有價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