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郵政改制的2006年,國家郵政改變了新郵的預訂政策,提出了“預訂為主、零售為輔”的新郵發行政策,這個政策實質上仍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沿襲,照樣是走郵政壟斷經營的道路,郵票的使用消耗問題沒有從源頭上解決。雖然改制中的郵政對郵票發行問題采取了—定的措施,但對郵票基本功能的恢復相差甚遠,始終存在郵票供大于求和郵票收藏價值難以穩定上行的問題。
作為國家郵政主管部門,在對待紀特郵票發行的重大問題上,著重點應放在郵票的基本功能方面,其次才是群眾性的投資收藏。因此,在深入推進郵政改革的進程中,必須革除影響集郵事業發展的舊體制、舊思維、舊觀念,尊重郵票的自身屬性,在紀特郵票的發行上,應該采取“郵政窗口零售為主、集郵者預訂為輔”的新郵發行政策。這樣做,一是恢復了郵票的使用屬性;二是讓郵票的收藏回歸自然;三是可以從源頭上杜絕炒作新郵;四是可以有效抑制郵政行業的腐;五是可以讓更多的群眾加入收藏。在新郵預訂上還要靈活些,應允許有選擇的預訂郵票,不一定非要全年預訂,單套票和多套票的預訂項目也可開展。郵政業務窗口在零售郵票的同時,全方位的開展新郵預訂政策,滿足方方面面的社會需求,有何不可的。
以需定產并不適合郵票,因為郵票是有特殊價值的貨幣形式,照此邏輯,難道人民幣也要以需定產了。所以,國家郵政主管部門代表國家發行郵票,一定要維護郵票的嚴肅性,小小方寸仍然體現了國家的尊嚴和主權。
郵票的發行是個嚴肅的問題,改制后的國家郵政局,主體是代表國家,是政府行為,還有履行企業經營的資格,進行年度新郵預訂嗎?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若是讓改制后的中國郵政集團總公司開展此項業務,那新郵預訂公告就不一定由改制后的國家郵政局來發布了。政企分開就應該按改制后的模式進行運行,這樣才不會走過去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