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鍵詞 郵資上調 |
發布日期:2006-11-17 10:3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國家上調郵政基本資費
國家發改委、國家郵政局聯合發出通知,決定自11月15日起,上調信函、明信片業務資費。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是為理順郵政資費結構,緩解郵政行業經營困難,促進郵政行業發展和郵政體制改革的深化。(詳見本報11月15日A02版)
直 評
郵資上調存在程序缺陷
對于這次大幅調整郵政資費,人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事前沒有任何消息?為什么有關部門既沒有征求公眾意見,更沒有組織價格聽證,公眾在一夜之間就要為自己的郵件支付更多的服務資費?
郵政業務資費在我國不僅屬于公共事業價格,而且也是公益性服務價格,同時也是壟斷經營的服務價格。對于此類業務價格的調整,按照我國價格法的規定,應當進行公開聽證,征求社會各界和廣大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對制定價格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論證。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政府價格決策聽證辦法》也明確規定,實行政府價格決策聽證的項目是中央和地方定價目錄中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我們且不說5年前確定的聽證目錄是否仍具有合理性,即使退一步講,辦法要求制定聽證目錄以外的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其他商品和服務價格,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認為有必要的,也可以實行聽證。也就是說,對于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即使沒有列入聽證目錄,也可以實行聽證。筆者認為,郵政資費恰恰屬于這一范圍。
這次資費上調的理由是,為理順郵政資費結構,緩解郵政行業經營困難,促進郵政行業發展和郵政體制改革的深化。其實,我們并不否認郵政資費結構需要理順,也不否認郵政體制需要深化改革,更不否認目前郵政行業的經營困難,甚至還不否認郵政資費調整確實具有合理性,但由一紙文件就全國提高資費,從程序上講是缺乏正當性的。因為公眾不清楚郵政行業經營困難的真正原因,是效率低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造成的,還是由于資費標準過低、結構不合理造成的,也不清楚資費上調多大幅度才是合理的。
國家發改委11月13日剛剛簽發的《關于進一步貫徹落實〈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加強對壟斷行業政府定價的成本監審。發改委和國家郵政總局是否對郵政行業的成本進行了監審,我們不得而知。然而,這恰恰是郵政資費上調的程序缺陷所在。
摘編自《燕趙都市報》11月16日 文/李克杰
辨 析
別再拿“公益”做漲價說辭
實事求是地講,這次大幅調整郵政資費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問題,是一個很難預期的事。
由于通訊的發達,郵政已漸漸淡出了不少人的視線。對于漲價,很多人可能會以理解的心態淡然視之。但是圍繞郵政漲價而透出的行政理念,特別是壟斷業漲價的普遍說辭,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不容否認,在現行體制下,郵政既承擔著一定的公益責任,又要接受市場競爭的挑戰,角色尷尬帶來經營困難確屬實情。但是經營再困難也不是“無賬可算”,問題是應該算一筆什么賬,該以什么樣的指導思想來算。算了單純的財務賬,是否更應該算一算因體制、機制形成的浪費賬?算一算投入產出比的效率賬?算一算邊遠地區郵政等公益含量較大的服務,在總體業務中占了多大比重?算一算運行成本中用于業務投入有多少?機關用了多少?用在一線員工身上有多少?用在管理者身上又有多少?……
郵政網點的整體性、系統性決定著其效益性,誰能說,郵政的觸角之廣,收獲的只能是虧損?信函資費漲價,未必全無道理,但是也絕不等于可以永遠拿著“邊遠郵政”等公益職能作為其漲價的通用理由。問題在于,一些“市場”與“公益”攪在一起的壟斷部門,卻總在拿著這個當說辭,這種現象實在應該結束了。
筆者以為,郵政體制的改革,首當其沖是要考慮郵政在大眾通訊中的無可替代性,從而將其“公益”與“市場”分開運作、分別考核。其中“公益”部分,不僅服務水平不能縮水,而且服務價格也要通過聽證等方式規范上漲,虧損部分實行政府補償;而“市場”部分,則放手讓其競爭,盡其所能地釋放能量。只有將“公益”與“市場”剝離運作,郵政才能走出體制困境,政府的公益責任才能充分體現。
摘編自《燕趙都市報》11月16日 文/馬龍生
他山之石
澳大利亞郵政為何能高效益低資費
誠然,隨著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郵政業務(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否這種時代的變化就一定會導致郵政行業的虧損呢?不然。澳大利亞郵政就有著較好的效益和低廉的資費。在過去的十年間,郵政的生產率翻了一番,是國內生產率平均水平的兩倍;郵政資費一直低于國內消費物價指數。
同樣是國有公司的澳大利亞郵政為什么可以長盛不衰呢?關鍵在于他們圍繞信函、零售、包裹和物流等核心業務不斷進行改革。為了扭轉信函業務量有所下滑的局面,澳大利亞郵政制定了大力發展商業信函的戰略。他們成立了一家專業咨詢公司,負責開展客戶調查活動,并把這些信息出售給商業部門。這類信息滿足了商家的需要,商家得到這些信息后,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向客戶推薦商品。由于非常實用,這類信息已成為商家銷售不可缺少的內容。為了使商業信函的價格低于競爭對手,郵政公司讓客戶積極參與,分擔一部分準備工作,例如客戶通過貼條碼和郵件的預分揀就可享受一定的折扣?蛻糇龅迷蕉啵硎艿膬灮莘染驮酱,這些舉措為郵政贏得了大量的客戶。
在對自辦、委辦零售網點的扶植上,澳大利亞郵政把4477個零售網點的一半售給個人,因為私人經營的零售網點在經營上有一定的靈活性,不但開辦包裹、集郵、賬單等業務,也可以銷售打印機、紙張、各類文具用品等,甚至還可以開辦代辦護照業務。
為了做大包裹和物流的市場規模,澳大利亞郵政通過在國內外進行收購、組建合資公司、結為合作伙伴等多種途徑開展業務。通過與其他企業合作,成功地組建了澳大利亞郵政的業務分支機構,如澳大利亞郵政航空速遞公司、陸路速遞公司、商函印刷公司、網上購物公司等,合作使澳大利亞郵政迅速占領了廣大的市場。
由于澳大利亞郵政在發展進程中,始終非常注重核心業務的發展,在近3年的澳大利亞全國各企業信譽指數排名中,澳大利亞郵政一直榮居首位。
相比之下,中國郵政自郵、電分營以來,改革的步履十分緩慢。希望中國郵政能夠借鑒澳大利亞郵政的經驗,不再把提資作為實現目標的出路,而是全力利用郵政網優勢,推進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的服務,實行企業化、商業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改革。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11月16日 來源:京華時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