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當下國內集郵界的熱點收藏是什么?改值郵資封片肯定算一類。
2006年11月15日郵資上調,涉及國內信函和明信片資費,信函資費首重100克以內,每重20克本埠由0.6元調整為0.8元,外埠由0.8元調整為1.2元;明信片資費由每件0.6元調整為0.8元。本次資費調整屬郵政方面精心準備施行的非突發事件,理論上不需要也不應該有任何臨時應急措施。2006年11月1日發行的2007年郵政賀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由郵政賀年(有獎)郵資明信片發展而來的郵政賀卡首當其沖遭遇郵資調整。這次,原國家郵政局針對銷售、使用時段將主要落在郵資上調后的2007年郵政賀卡中普通型、信卡型、賀卡型、異形片、動感卡等5類舊面值品種(幸運封面值9元,是按新資費標準設計),事先便在售價上埋下伏筆:使用量大的普通型與信卡型每枚1.4元、2.4元,較2006年分別增加0.2元和0.4元,仔細一核恰是郵資上調的幅度。異形明信片4.5元、賀卡型5元雖維持去年水平不變,連同新開發的動感卡6元,其超高的溢幅足以消化郵資上調的增量。并發布通知,為有別于其他舊面值郵資封片卡,通融期后,于2006年12月15日起交寄需補足新標準郵資。特別允許2007年郵政賀卡5類舊面值品種可以使用到2007年3月3日銷售期結束,過期投郵也需補足新標準郵資,否則作欠資處理。這種刻意模糊面值與售價關系的做法,手段比1997年賀獎片明顯進步,而純粹斂財的目的愈加明顯。
新品自然不用擔心出錯或地方翻花樣,可收寄環節對內部通知理解、執行的偏差,不可避免產生新的矛盾,再度引起集郵者的關注和收集。
當然,最令集郵者感興趣的是,伴隨改值浪潮,作為原國家郵政局政、企分開留給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一大筆遺產,其震撼程度遠勝當年《玫瑰》普通郵資明信片未裁切風波!
1999年起開發的彩印郵資圖封片開始尚打著“普通”的旗號,進而索性自成“專用郵資圖”體系,幾年下來,60分、80分面值的專用郵資圖封片積累了近300種,商業化運作的性質不言而喻。難怪國家郵政局定于2006年11月15日上調郵資時要為它們專辟一條出路:“各局申報的專用郵資圖封片卡,原專用郵資圖經國家局統一調整面值和作相關處理后繼續使用”。
第一個嘗試的當為國家郵政局2006年10月12日公告發行的《湖南工業大學科技樓》郵資封,當月面世的首批郵資封的郵資圖竟然僅標注“國內郵資已付(平信)”字樣,而無具體郵資數值。結合不久后2007年郵政賀卡的高售價,敏感的集郵者馬上意識到郵資標準上調在即。果然,只是沒料到2006年12月2日《湖南工業大學科技樓》郵資加印封正式首發時,郵資圖標上了剛上調的1.2元面值。集郵者還來不及感嘆這種奇特形式,更出人意料的大批改值專用郵資圖封片鋪天蓋地而來,不到3個月改值品種超過過去3年的量。
地方郵政不僅可加印地方版專用郵資圖,全國各地還可申請加印的通用版專用郵資圖,如《芙蓉花》、《菊花》、《中國結》等郵資封和《馬踏飛燕》、《信達天下》、《映日荷花》等郵資片同樣加入改值行列,連XK7《嬰戲圖》郵資信卡也進行了改值,供全國各地申請加印。一種顛覆習慣思維的郵資品改制模式就此宣告誕生。不過,問題決非如此簡單!一下子涌出的改值專用郵資圖封片,支撐再版理論的通信需求幾乎忽略不計,每種專用郵資圖原定的商業開發目的多數早已實現,一次設計的專用郵資圖省力的二次利用是惟一合理的解釋。
集不勝集的反對者據此認為是“只改面值不改圖案”,再兼民間集郵團體乃至個人假借單位名義申請改值發行、忽視部分原題材的時效性、人為縮減壟斷發行量、隨意提高售價等不正常現象大有泛濫趨勢,不宜當作新品種。支持者發現專用郵資圖封片改值不限于面值數值,郵資圖刷色、內容細節都有差異,還超出郵資圖,整件封片的名稱、批準發行年份及印刷字體等或多或少發生變化,是花大力氣收集、研究的全新品種。孰是孰非,改值郵資封片究竟是“變質”抑或是“變味”?相信時間和市場會作出公正的評判。
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徐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