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階段郵市行情趨于緩和,強勢品種“強”勢不足,弱勢品種“弱”勢也不突出。強弱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小。而郵市行情波動的幅度,也不像前期那樣大起大落,顯得十分平靜和溫和。與前期相比,雖然相對缺失了一些激情,但卻多了一分理性,一分穩健。
再來看具體郵品的價格,無論是活躍品種還是滯動品種,其振幅,也都縮減到了相應合理的區域。我們說的“合理”,就是上下在12%之間,甚至更小。如“文房四寶”絹質小版,5月中旬到現在,最高162元,最低153元,溫和上攻;“會徽”小版,高在140元左右,低至125元,窄幅波動;“丁亥豬”大版,上以38元為限,下以35元為底,略有下行;“恭賀新禧”小版,高55元,低50元,但始終沒有跌穿50元底線,尾盤反而略有上翹。
市場的這種走勢,大多數參與者會覺得更踏實,因為大家害怕折騰。井噴行情在場面上是壯觀的,暴跌的場面也是可怕的。大多郵人都經歷過1997年后的漫長陰跌,現在與溫和的市場比,自然不希望重回水深火熱。
中國郵市是一個十分特別的經濟大市場,它的構成包括三大部分:集郵者、郵商、投資者。三者在市場內扮演性質完全不同的角色。集郵者是郵市的堅實基礎,頂峰時,號稱1800萬,目前在400萬左右。他們是市場的基礎,也是市場水不言破的大盤。集郵者的特征,是獨一無二的“沉淀性”。因為真正的集郵者觀念都相對傳統,他們認為,郵票是用來“集”的,無論價格高低,都不會拿去變兌為現金。正是他們恪守著自己的集郵宗旨,所以市場跌至它的底線后,很快就能反彈回來;郵商是郵市運行的主體,也是郵市的支撐力量。只要有他們存在,郵市的大門就水遠開著。他們謀取利益的渠道,是利用郵票價格的上下起伏,賺取其中的差價。這也是郵市常規的水恒的運行法則。從當年的“馬路游擊隊”,到現在現代化的郵市,郵商是第一號大功臣;投資者是泛概念,相比之下,投機成分更大一些,定位投機者可能更正確。他們也類同于郵商,但把郵商的運作模式擴大化、瘋狂化,以便從中獲取短期暴利,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炒作”。
通常情況下,市場大勢火暴,多為短線入市的“過江龍”資金在其中攪局。相比之下,“過江龍”資金是投機群體中的絕對高手;赝麣v史,尤其是2001年春夏的井噴行情,“過江龍”有3大特點,一是數額巨大,一旦入市,能造成井噴行情,而一旦撤離,也會引發巨大打壓;二是流動性強,常常是快進快出,來無影,去無蹤,具有爆發性,大多情況下,還沒有等大家回過味來,它已經結束了;三是手法兇悍,強拉強壓,進的時候不計后果,出的時候也不計后果。對于一個需要長遠發展,健康發展,平穩發展的經濟市場,“過江龍”資金只會帶來場面上的局部繁榮,不可能推動幣場實質性地快速進入上升通道。不知道“五一”前后市場的局部活躍,是不是與過江龍資金有聯系,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近一階段行情趨于緩和的郵市,過江龍資金沒有深潛其中。
溫和的大勢雖沒有大起大伏,但它如山中的泉水,始終不斷地在細細流淌。如果未來的行情能如泉水,聚少成多,聚泉成河,那么相信不久之后,我們的市場將會迎來另一個萬紫千紅的新景。
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