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郵政局委托全國集郵聯通過《集郵》雜志和《中國集郵報》,征集紀念郵票和《建國60周年》郵票選題、內容、枚數的意見。同時,國家郵政局網站又貼出了“國家郵政局征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紀念郵票選題的建議”,內容為國家郵政局擬于2008年發行《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現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對此套紀念郵票選題方案的建議。誠邀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和廣大集郵愛好者發表個人意見,并列出“方案一:發行1枚郵票,名稱: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方案二:發行4枚郵票,表現改革開放的成果和社會進步。方案三:表現改革開放的各階段,枚數根據內容確定”。歡迎大家投票。截至9月14日止,已有2441人參與投票,60.46%贊成方案一;5.612%贊成方案二;33.92%贊成方案三。
郵政改制前,紀特郵票作為郵政劃分的“集郵郵票”,其計劃選題都是緊密相聯的,以至于還創造了紀票特發等做法。郵政改制后,郵票發行權歸郵政總局還是郵政集團撲朔迷離,后來雖然弄明白郵票發行權歸國家郵政總局,但又發現郵票發行權的概念已經變化了。國家郵政局并未設立郵資票品司,而是成立了普遍服務司(機要通信司),他們的職責之一是,審查紀念郵票的選題和圖案,審定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年度計劃。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成立了郵票發行部,其副總經理也就是原來國家郵政局郵資票品司的副司長鄧慧國。
如此一來,國家郵政局關于郵票的主要工作有兩點:一是紀念郵票的選題和圖稿審查;二是紀特郵票年度計劃審定。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除了郵票銷售外,主要工作為特種郵票的選題和圖稿審查。近日國家郵政局征集紀念郵票選題,印證了上述猜測。這也算郵政改制的成果之一?不知是筆者對改革的成果視而不見,還是筆者的思想認識跟不上形勢的發展,總覺得紀特郵票選題分家十分別扭!
我們知道,紀特郵票中,紀念郵票所占的份額較少,近年來趨向越來越少,這是因為紀念郵票的政治氛圍濃厚,設計的要求嚴格,設計的條條框框多,花費力氣較大,而難討人喜歡。特種郵票相對較為寬松,選題大都受人喜愛,設計印制較能出彩。因此,紀念郵票選題設計歸國家郵政局管轄,能夠保證紀念郵票一定的數量和質量。但是作為大頭的特種郵票,其選題設計歸郵政集團,似乎不妥。作為企業的郵政集團,關注自己的經營利潤理所當然。如果他們出于自身的利益,加大特種郵票的數量和面值,不僅會使國家名片信譽受損,而且廣大集郵者的利益也難得到保證。況且從紀特郵票整體來說,如此分家也會削弱新中國郵票的質量和威望。近來有一個明顯的例子,那就是紀念郵資封片增發數量漸多,這不能不說是紀特郵票選題分家帶來的明顯后果!
來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