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集郵》這塊“寶地”,國家郵政是不可能放棄的,也不能放棄。因為《集郵》已經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歷史,已經成為國家是否興盛的一種象證,這就為集郵事業、集郵活動、集郵文化、集郵市場的日后發展平添了許許多多神密感,也為國家郵政和中郵集團如何做好這塊“蛋糕”提供了不可割舍的市場。不論是動蕩不穩的10年低迷,還是經濟復蘇的周期輪回,郵政都不可能放棄。
紀特郵票已經完全商品化了,不管是以前的10年打折或是現今的“縮量”救市,沒見到郵政一直都在忙乎嗎?新郵預訂、郵品溢價、發新炒新、宣傳鼓吹、郵票選題和發行、市場調研與對策、發行量宣布與銷毀--------等等,說得好聽一切為了滿足集郵者需求,說得難聽是費盡心思的行業壟斷撈錢和謀取私欲。
拋開以前天量發行政策不談,還是專題研討一下郵政所謂的“縮量”政策吧!從2003年以來,國家郵政確實改變了對紀特郵票、郵品的發行政策,幾乎所有的都減量了,有些似乎減得不可思議,PP片的減量更為嚇人,猴白片2萬、申亞猴2萬-----還有許多許多;JP片也減量了,JP128婦女87萬、JP86法律86萬、JP135解放軍141萬;紀特郵票區分為大小版,最少的才40余萬版的發行量,最多的不超過200萬版。確確實實的是減量了,多么誘惑人的救市“義舉”呀?不少人激動得熱淚滿面,感恩載德,似乎只有“縮量”郵票、郵品才是精品,才是救星。
“縮量”政策的推行著實迷惑了郵人,迷惑得郵票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不知道了,殊不知“縮量”政策的背后是國家郵政赤裸裸的行業壟斷與個人的貪婪。
郵票是郵資憑證,是拿來寄信、寄包裹、寄特快專遞、寄掛號用的郵資憑證,郵票一面世就高于面值或低于面值投放市場,本身就違背了《郵政法》和市場經濟規律,不管是“放量”還是“縮量”,其發行政策就是錯誤的。天長日久必將受到經濟規律懲罰的,其中受害最大的仍然是人民群眾,越是“縮量”郵票,所受到的潛在危害越嚴重,比起天量的發行政策更具有破壞力,道理非常簡單,因為“縮量”郵票全都高于面值投放在市場上了,發行量等于存世量,一點都沒有消耗的東西,其收藏價值又體現在何處呢?若干年以后,所有量少的郵票就要匯積為一座“西馬拉雅山”,請問,這樣的“縮量”郵票不是埋藏在郵海深處一枚定時炸彈嗎?
事物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誰違背經濟規律都要受到懲罰,郵票是郵資憑證,是拿來使用的,把概念都搞錯了,不覺得可笑嗎?把郵票純商業化,本身就是致命的錯誤,會貽害千秋萬代的.
郵票的價值來自何方?難道真是來自“縮量”政策嗎?非也,郵票的價值來自正確的發行政策和自然損耗,任何人為的舉動都會付出血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