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郵政扶持郵市的政策出現了嚴重的失誤!
1997年大行情結束后,一方面全國集郵者人數不斷銳減,市場有效需求萎縮;另一方面新郵的發行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維持在一個高水平,這一矛盾的日益激化產生了目前郵市三個急待解決的問題——郵票使用問題、郵票打折問題、新郵發行銷售問題。 如何解決這三大問題是作為市場管理層的郵政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也是中國郵市走向復興的必經之道! 但是由于這三個問題均涉及郵政部門當前的切身利益,因此郵政在面對、解決、處理這些問題時,態度顯得十分“曖昧”!目前郵票依舊無法“暢通無阻”的使用;遲遲不公布銷毀清單和新郵發行量;郵票依舊打折;新郵依然被當作郵政創收、完成指標任務的工具····而當前郵政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或政策,也幾乎沒有涉及到對這些問題的解決!
(2)郵市炒新成風、嗜賭成性!
1997年以前,市場炒新的現象一般只出現在大行情的高潮和末期。如:1985年的生肖牛、熊貓張;1991年的杜鵑花M、賑災;1997年的潘天壽和金箔張等。 1997年以后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到了2000年以后,幾乎年年都有一到幾款的新郵開炒,如:2000年炒春節小版;2001年炒昭陵小版、聊齋1M、武當山M、建黨小版、神舟大版等;2002年炒步攆圖M、中秋小版;2003年初炒中秋加字小版;2004年炒生肖大小猴、贈送猴····即使是在郵市最低迷的2005年,市場依舊能把“安徒生不干膠”小炒一把! 而在本輪行情中被熱炒過的新郵也不少:生肖大小狗、豬;農業稅、烏蘭夫、香港回歸十年M、福娃片再到最近的《十七大》M。
目前市場熱衷于炒新,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上:郵市十年低迷,造成許多投資者“熊市”心理,“打一槍煥一個地方,緊追市場熱點”成為不少人的投資思維和戰略!因此即使是再本輪行情深入發展到近2年的今天,依舊有不少投資者守著“熊市”的教條,屢屢跟風炒炒作!;客觀上,郵政部門將新郵視作稀缺資源、當作創收、完成任務的工具,不僅遲遲不肯敞開供應、出售新郵,反而故意制造新郵“貨源緊張”的局面,對市場的“炒新”推波助瀾!!因此如果不根除這一滋生“炒新”的土壤,市場炒新依舊風起云涌;郵政依舊抽血。這樣的一個市場是很難有所突破的!前段時間的“福娃片”就是最好的教訓!
(3)過于迷信“莊家”!
這當然也與“十年熊市”的市場背景有關。由于市場長期低迷,而一般小散戶、投資者的力量又非常有限。為了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下求得生存,不少人一廂情愿地把大戶、莊家當作了“救世主”!錯誤地認為“有莊就靈”并妄想與莊共舞!
郵票作為一種投資、收藏品,最終決定其成長道路的是“題材、設計、發行量”以及自然消耗、收藏消耗、市場需求、群眾基礎等等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莊家、大戶的控盤只能對某款郵票產生短期的需求、上漲效應,如果違背價值規律,可能還會產生“拔苗助長”般的負面效應!試問:梅蘭芳M、黃山、文1、文2、生肖猴、奔馬M等等這些在本輪行情中漲幅極大的精品老票都是莊家、大戶的功勞嗎??
同時,由于莊家、大戶也是投資者,在“收益至上”的經濟法則面前,一旦某莊家、大戶實現了其預期的經濟收益,他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兌現、出逃,從而導致某款“莊郵”的市場價格一落千丈,令廣大散戶、跟風者防不勝防!從歷史上看,能夠“善始善終、一如既往”的莊家微乎其微,無論是早在1989年的《秦始皇銅車馬》M、1996年的《敦煌壁畫6》M還是近這幾年的大小飛船、國旗國徽不干膠、亞展加字、安徒生不干膠、大絲綢等等,參與這些“強莊品種”炒作、妄想與莊共舞的中小投資者絕大多數都被深幅套牢
來源:炒郵網